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56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皮带殴打破坏了成年人和儿童心灵上的沟通,注定要使家长和教师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如果儿童靠体罚就能造就成良才,那么这种儿童不打也是能成才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5 卷,第 620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体罚往往是不成熟的父母采用的办法,也是最简单、最粗暴、作用最小的办法,而且还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副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用体罚能够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不用体罚照样可以解决的。而且,体罚破坏了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产生了亲子之间的隔阂和对立,或者导致孩子的恐惧胆怯,或者导致孩子的敌对暴力,父母与教师的努力自然难以奏效。所以,亲爱的父母,不要相信“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的歪理,要相信说服与榜样的力量永远大于棍棒体罚。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这些陈腐的谚语,如同蒙尘的枷锁,曾长久地桎梏着我们对教育的认知。然而,当苏霍姆林斯基沉郁的警句——“皮带殴打破坏了成年人和儿童心灵上的沟通,注定要使家长和教师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如惊雷般穿透纸页,直抵灵魂深处时,那挥舞皮带的呼啸声,瞬间被赋予了令人心悸的隐喻。它抽打的,何止是稚嫩的皮肉?它更是在无情地摧毁横亘于成人与孩童心灵之间那脆弱而珍贵的沟通之桥。那一刻,所有用心良苦的教导、所有寄予厚望的努力,都如沙堡般在信任的崩塌中轰然陷落。这无声的心灵废墟,远比皮肉的瞬间红肿,更令人痛彻心扉。
体罚的所谓“高效”,实则是一剂包裹着糖衣的剧毒。它或许能像一记猛掌,瞬间拍停表面的“错误”,如强力胶带粗暴封缄了孩子的口舌与肢体。然而,这表面的“驯服”背后,是沟通之河的彻底枯竭。每一次皮带的落下,都是一次对信任纽带的精准斩断。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冰墙——森冷、坚固、隔绝人心。苏霍姆林斯基锐利地洞察了其恶果:它只会在幼小心灵中催生两种扭曲的藤蔓——要么是深入骨髓的“恐惧胆怯”,蜷缩成惊弓之鸟;要么是熊熊燃烧的“敌对暴力”,埋下仇恨的火种。当心灵的门扉因恐惧或怨恨而紧紧关闭,再精妙的道理也只能在门外徒劳回荡,再动情的呼唤也如隔岸观火。门内,唯余一片死寂的荒芜,教育之光就此湮灭。
更为可悲的是,这“鞭子效应”无异于饮鸩止渴。体罚往往是教育者在无力感与焦灼感裹挟下的仓促宣泄,那瞬间制造的“屈服”幻象,如同迷幻剂般麻痹了施教者的神经,掩盖了问题的本质。然而,短暂的“药效”过后,深层的根源依然如故,甚至如野草般在心灵的暗影里更加疯狂滋长。恐惧的种子会结出怯懦、逃避的苦果;怨恨的藤蔓则可能攀援出暴力模仿或更隐秘、更顽强的对抗。所谓“一打分数来”,不过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影,其代价,却是孩子心灵沃土长久的盐碱化与精神家园的永久性损伤。
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犀利的批判,更在于他如暗夜中的提灯者,为我们照亮了另一条荆棘但光明的路径:凡鞭子所能“解决”之事,必有替代之道,且更为深远有效。他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教育力量,从不源于恐惧的震慑,而源于心灵的联结。这呼唤我们以无垠的耐心去倾听,取代那刺耳的呵斥;以深沉的理解与共情去拥抱,置换那冰冷的暴力;以自身澄澈的言行去映照,替代那破坏性的威吓。教育的伟力,深植于平等对话的尊重土壤之中,绽放于行为示范的春风化雨之间,最终结出丰硕果实的,必然是那建立在心灵相通之上的坚实信任。
记忆的深处,烙印着地铁车厢里那位母亲:她手中的手机,如凶器般狠狠砸向哭泣幼子的头顶,那沉闷的“砰”声,至今仍如重锤敲击着我的灵魂;还有教室门外,那个被罚跪的孩子,低垂的头颅下,空洞绝望的眼神,仿佛诉说着无声的控诉……这些画面,何尝不是另一种鞭子,狠狠抽打着每一个尚有良知的心灵?那跪着的膝盖之下,被碾压的岂止是孩子的尊严?更是教育本身的神圣基石!这绝非教育,而是对育人本质最粗暴的亵渎与背离。
放下鞭子,绝非示弱或纵容,而是智慧与勇气的彰显,是更为坚韧的教育信念的开端。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征服与控制,而在于唤醒内在的生命之火,点燃探索的星辰。它要求我们以恒久的耐心作犁铧,深耕心灵的沃土;以无伪的理解作甘泉,润泽干涸的心田;以持守的信任作不灭的灯塔,温暖而坚定地照亮每一株幼苗的成长方向。
当教育者放下手中的刑具,转身成为心灵的提灯人,我们才能真正拨开笼罩在成长之路上的迷雾,为孩子们指引那条通往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之路。在这条路上,没有鞭影的恫吓,唯有被理解点亮的内在光芒熠熠生辉;没有暴力的压制,唯有被信任托举的灵魂翅膀,自由而有力地翱翔于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