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早晨,迎来了2020年春天的第一场雨,让本已经上升到春天温度,春的世界,骤然下降了10度,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倒春寒”,天空上的那位管天气的,也没有跟地下的人商量,既下降了温暖,又冒然下了雨,幸好地上的人有天气预报这种东西,所以路上的行人手上便多了把伞。
地铁上的人头攒动,如果大家都摘下口罩,我估计会短暂的,忘记疫情这场全球性的灾难。今天的主题还是我最近看的这本书,季羡林老先生的书,前边大部分写的是他读书的经历以及他的尊重敬爱的好友,后面则是总结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季羡林老先生说,他有“三不主义”,其他两不,我没努力记,最后一个,但是感触颇多,最后一个“不”是——遇事不嘀咕。听到时,第一感觉觉得很接地气,形象生动,我在想,这么一个大学者,不是应该要用特别高深的词汇吗,最好是那种能让人百度后恍然大悟的词汇或者话语,但显然老先生并没有,只是用了一个我们也常用的词汇。“嘀咕”
一帆风顺时,人们大多意气风发,世界各处皆美丽,任何不好的事情都能自动过滤掉,只要不超过前面那件大喜事。人生本就起起落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所以老先生才会说这句话,遇事,不嘀咕。
我到还真是看到了,听到了,触碰到了,感受到了,这些嘀咕的瞬间,嘀咕时的心情,包含我身边的人,也包含我自己。
我的领导最近要卖房子,房子在燕郊,受疫情影响,房价一降再降,他很苦恼,因为之前有机会能卖到更高,但当时没有出手,坐在副驾驶上,能感受到他近乎充满整个车的焦虑,整条路上都在嘀咕那次后悔的决定,不停的叹气,那些开车不怎么样的司机,自然变成为了他 的发泄点,我相信这是大多人的缩影。
我自己也逃脱不开,人人或许都逃脱不开,我因为换了公司,因为客户资源问题,跟前公司也起了争执,我虽然满口不在乎,但是文字不骗人,其实只是压在了心里,我认为我成熟的标志是我会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利弊,就像韩寒电影中说的,成年人只看利弊,我已成年许久,明白这道理虽迟些,但倒也来的及。
这颗蓝色星球上,每天会发生无数的故事,我们能看见的,我们看不见的,遇到了好的,我们手舞足蹈,欢欣雀跃,遇到坏的,总是要发发牢骚,发泄一下,嘀咕两句,这倒也无可厚非,没必要上钢上线,但凡是总要度。
真正能改变现状的,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改变眼前的路,如果你走的足够远,荆棘斩断的足够多,你才能改变世界。
这最后一“不”,我倒想稍作改动。
一时一事一嘀咕,没完没了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