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樊登读书会,聆听了樊登老师讲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感受非同一般。精选如下: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其目标。
1.精熟教学法
所谓精熟学习法就是在学生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以前学习的概念。
100年前美国芝加哥市郊的温内特卡镇推出了温内特卡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精熟教学法:
首先,它的理念是只要能够投入足够的教育资源,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不会产生掉队或成绩不佳的现象;
其次,教育投入并不按时间(上课)来划分单元,而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成绩来确定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和他的学生对精熟教学法提出了改进建议: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学生之间要积极互动,改进考试模式,重视反馈。
坎德尔说:“要想获得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受到的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深入,要求大脑集中精力,且将该信息与记忆中已经完善的知识联系起来。”
1892年,由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带领的10人委员会研究确定了K12教育的标准化内容,6—18岁的公民应该完成8年初等教育和4年中等教育,他们决定英语、数学、阅读列入常年学习内容,而物理、化学则是在中等教育阶段才加入。自此120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推行,内容大同小异。
2.标准化教育模式的弊端
无法让所有学生达到精熟水平。我们在前文讨论过,标准化的课堂教育模式下老师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水平,做不到个性化指导,使得许多所谓“差生”在基础知识阶段就达不到精熟水平,因而越来越差,导致最后直接放弃。
分割知识间的联系:当前的课程划分,知识点的前后设计看似科学,但存在大量的知识割裂现象。
当前的考试方式存在极大的偏差:学校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是否掌握是通过考试测验来验证的,老师会告诉你,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你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水平和理解程度。
扼杀创造力:标准化教育模式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扼杀创造力。采用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筛选,我们不否认有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创造力,但大量证据表明,那些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人并没有被识别出来,他们喜欢标新立异,通常通过直觉来判断,然而他们很可能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不佳。
繁重的作业降低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你知道一年级的小学生就一个5+6的题目得算多少次吗,数学书,练习册,应用题,考试,各种重复,使得学生们对这类各种重复的体力劳动厌恶至极。作业占用孩子们大量的睡眠时间,。
3.结束语
柏拉图有句名言: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都会使得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创造力就是天赋与洞察力,这是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特质,这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独创性,这与智力有关,但也不同于智力,有时还会让学生显得举止怪异。创造力也许很难被教导和传授,但却很容易被压制,那些理想的学校是为创造力插上了翅膀,那些固执、传统的教育却会将它们抒发的嫩芽给掐掉。
我们想要的方向——责任心、好奇心、自信心、自学能力,最后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