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6) 刘欣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怕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夫子也有有矛盾的时候。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乍一看,孔子狠狠地批判了学生辅君无能,可是细细品来,却又发现里面有挺多bug的。这孔夫子一生气啊,思维逻辑就开始混乱了,训起学生理直气壮,但是却能挑出不少毛病。
孔子与学生冉有进行了三问三答,两位的思维也进行了(单方面)激烈的碰撞。
Round1
冉有,季路拜访孔子,阐明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孔子一听,气了,指责学生:“何以伐为?”
颛臾护国有功无过,凭啥打他们啊,是你们鲁国的错罢了。
Round2
求一听慌了,老师要开始批自己了,还被反问了一句“何以伐为?”赶紧回答道:“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如果我们分段来看,先不管下文,冉有这话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
一、是季康子要打,我们劝不住,我们也想劝住啊。(这里属于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有种想尽心辅佐奈何主公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意味)
二、季康子说要打颛臾,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啊,但是老师这么凶,锅推在季康子身上就好了。(这里就是口上凛然正义实际上心思却不正,明明是自己想搞事情却让别人背锅。)
根据接下来的话语,孔夫子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第一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先甩出先人说的至理名言管用又高逼格,管教学生第一步,先人震慑最重要。孔子以盲人比喻国事,批评了一顿冉有他们,有点类似于“要你有何用”的意味在此。但是骂着骂着感觉不对劲,好像冉有这混小子是在甩锅啊,然后又接了一句“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用“且”一字,巧妙把话题带到另外一边,掩盖了自己的理解错误,完美拯救了自己的逻辑bug。
Round3
冉有发现孔子知道自己那点小心思了,只得承认自己也有攻打颛臾的私心,但还是犟着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学生还在找借口,孔夫子表示很生气,拿出老师的气势:“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批评了冉有知错不改,从举自己所见所闻之例,对国君大夫的做法来告诫由与求辅君理政治国之道,需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并修文德以来之,且要既来之,则安之,安抚国民,才能赢得民心。孔子还犀利地指出两人之过:治国民不从,安邦境难守。问题出现于统治阶级,然而国君与辅相却不反省,只知靠武力攻打旁庸小国,殊不知更使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更难得民心。故季孙之忧,祸起萧墙,将伐颛臾,无稽之谈罢了。
虽说孔子对学生的训教话语中有一些逻辑漏洞,但是更多的是古今流传的至理名言,句句真理警示了多少世人,这就是为何儒家学派的道德思想仍被今人所传颂,永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