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的关注起源于《万历十五年》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作为另外一本高人气的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自然会通读一番。作者当年明月以其风趣的白描语言和相对扎实的历史功底,为我这样的历史小白,拼凑了一出生动形象的明朝三百年历史大戏。
坦白讲,我对正儿八经的历史大作鲜有兴趣读下去。一是自己历史底蕴水平低,很多人事不清楚也不了解;二是兴趣不在于此。读历史的初衷也很简单,就是想听听故事。所以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不正经的历史通俗读物,对我来说就很有趣。甭管它是否还原史实,图的就是一个热闹。看故事,解人心,历史的参与者终归是一个个的个体,理解前人,方便自己做选择。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主要讲洪武大帝朱元璋缔造明帝国的波澜壮阔的精彩历程,以及朱元璋在位期间血洗官场,和他驾崩后其孙朱允炆与燕王朱棣的殊死征权过程。
朱元璋出身卑微,地地道道的贫农。幼年家乡发生天灾,当地官员贪污腐败,赈灾不利,半个月内父亲、大哥、母亲相继去世。朱含泪葬送亲人,走投无路下作了化缘和尚。在四处流荡过程中,正值元末农民起义大潮风起云涌,朱元璋阴差阳错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中。入伍后,朱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作战勇猛,精明能干,颇受主帅赏识,并赢取了郭的养女马夫人。此后,朱元璋账下汇集了诸多谋士猛将,占领应天(南京)后,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一直在积蓄力量。最终大败劲敌陈友谅,诛杀张士诚,完成了江南的统一,与蒙元分庭抗礼。
大后方稳定后,朱开始了北伐灭元复仇大业,打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徐征,常遇春,李文忠等一干名将带领下,一路北进,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将元顺帝赶出北京城。后又在蓝玉等大将的率领下,继续深入漠北,可叹的是曾经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的后代区区不到百年,竟然谈明军而色变,在捕鱼儿海(贝尔湖)被杀个措手不及,元主仓皇而逃。大明王朝自此确立天威,对外大败蒙元,对内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明朝有自此扎稳脚跟,开始了其百年帝业。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朱元璋开始了自己屠杀。从权臣到普通官吏无一幸免。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杀戮的官员竟达数十万之多,可比现在的反fu残忍多了。朱借此清洗,把跟他一同打天下的权臣几乎杀光,并且废除了千年的宰相制度,将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他对贪污有根深蒂固的怨恨,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
格杀勿论。而当官的俸禄又很低,做官不仅需要应付自己家里的开支,还需要照顾官府内的各路差使杂役,逢年过节还需要孝敬长官,自然捉襟见肘。看来那个时候当官实在是苦差事。朱元璋用酷刑处置贪官,例如剥皮,断手,削膝等,手段残忍,触目惊心。
总之,朱通过种种手段维护着自己的绝对权威,百官皆知这位主子如果铁下心来,下手是有多狠。朱元璋借一己之力,精心呵护着自己的朱家王朝,培养着接班人。然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早逝,传位其孙朱允炆。朱元璋为孙子杀光了有权势的外臣,培养了几个能干的叔叔辅佐,这样安排,自然觉得万无一失。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撒手人寰,葬于紫金山明孝陵。
朱允炆继位后,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的他根本没法和几个曾经征战天下、血洒四方的叔叔相提并论。朱允炆开始捉摸怎么强化自己的权力,在几个儒臣的劝说下开始削藩,对自己的叔叔下手。接连几个藩王被罢免后,燕王朱棣别逼无奈,开始起兵造反,为国靖难出兵。过程惊心动魄,战争之初,燕王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立克耿炳文、李景隆。在争夺济南的过程中,遇上劲敌盛庸,盛庸屡出奇兵,燕师大败。此后两军焦灼,虽然朱棣胜多败少,但是自己损失也很严重,而且名不正言不顺,兵力粮草等资源也无法和朝廷对抗。照这么耗下去,燕王造反难以成功,转机出现在一次来自京师内臣的告密,朱棣得知南京兵力空虚,防守薄弱。于是朱棣召集大军,换了一条南下路线,急行军般连下诸城,直抵南京。奸臣开城投降,宫中火光冲天,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称帝。
第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书中还有更细节的描述。比如朱元璋与江南义军对抗的斗智斗勇,诸位名将北上抗元的殊死搏斗,明初四大案里暗藏的腥风血雨,以及燕王朱棣南下造反的惊心动魄。总之是本有趣的故事集,适合喜欢听故事的同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