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应笔耕不辍,却久未动笔。离大年除夕又过去二月有余,续上次的序。
清明是传统节日,全家出动,扫墓踏青,也算是团圆的一种方式吧。然而在外祖父母去世之前,我们家可以说并不过此节,为啥呢,因为并无先人可祭奠。这里面的缘由是有一点点复杂的。传闻外祖父小时候是过继到别人家的,后来又遇土匪闹事兵荒马乱,原亲生父母家早就疏远,养父母家也散了,外祖父不善言辞,未曾多多说自己的过往,知之甚少。外祖母的生世更是奇妙,她一辈子未曾见过亲生父母家人,只从养父母那里知晓自己是弃婴,被挂在一棵树上三天三夜无人过问,后被养父母救下,幸运活了下来。长大后曾有妇人前来认亲,但所述内容并不完全吻合,想必是认错了,此后再无关于生世的事物出现。至于祖父母那边向来是由大伯一家照看,按照当时家乡习俗,父亲属上门一类,所以自小便不是很亲近,但印象中小时候父亲也常随大伯去扫墓,只是我不曾去过罢了。而外祖父母这边,他们的亲生父母早无瓜葛,养父母家至双亲去世后也关联甚少,其中也不乏恩怨纠葛。总而言之,到了我这辈,自外祖父母去世后,家里才有了扫墓这件事。记忆犹新,外祖父先外祖母而去,然他们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外祖母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说完的。早想将所知的事情记录下来,可惜文笔不好,不知何从说起。今借此,简要说下外祖父母的故事吧,为了便于述说,下面还是改称外公外婆吧。
上面说过,外婆生世并不好,可以说是较为悲凉的,不幸中的万幸,她活下来并健康成长,还走到了九十多的高寿。但她的一生却也是命途多舛,曾有过两次婚姻,与外公相识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且比外公年长八岁。听妈妈说,外婆的前夫是当时政府的文员,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起初是为生计去了海峡对岸,后来却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外婆一人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后来当他决定留台时,还登报宣告与外婆解除婚姻关系。这一切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可以想象那时候外婆肯定是悲伤至极的,然而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毅然独自担起抚养三个儿女的重任。外婆从小好学,在养父母家里颇受养父赏识,不曾上学读书,却学会账本计算,帮着养父做生意,聪慧过人,一把好手。但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四五十年代,她凭着自己一人的能力养活儿女,自是十分艰难,须付出十二分的辛劳。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外公。
外公当时也算是离异的吧,但只是形式上的婚姻,并没有孩子。在当时社会,年龄差距以及各自的背景都如此复杂,可想而知,要走到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关于他们的这些故事,很遗憾的说,所知道的并不多,从性格上,外公较为内向,外婆较为果敢,猜测应是外婆更有勇气,发挥了较多作用吧。外婆原有三个孩子,二男一女,对的,便是我的大舅二舅和大姨,与外公走到一起后,又有了我妈和小姨。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对我外公来说,并不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他没有亲生儿子。但是小姨已经是外婆的最后一个孩子了,因为生产不顺,外婆不能再有孩子了。传统观念对儿女的态度在祖辈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有儿无女不要紧,但有女无儿可是大事,为此外婆自觉对外公有所亏欠,这些都为后来的事埋下伏笔。
外婆与外公生活仍是不富裕的,听说那时大姨曾被送养到别人家。但外婆并不是轻易送养孩子的,她一再要求对方保证善待孩子并供养上学读书,这才放心,所以大姨并无怨恨,后来还是与外婆保持来往。在我妈和小姨出生后,外婆与外公日夜操劳忙碌供养家庭,她们渐渐长大懂事,而这时二位舅舅已经成人,也开始外出求学工作,但他们与她们非同父所生加上年龄的差距,使得相互间并不十分亲密。到后来大舅结婚生子,因大女儿小时候养在外婆身边,倒是走的亲近,这其中也是有很多故事的。再后来,我妈和小姨也各自长大成人结婚,小姨在我妈前面先结婚生子,是一个男孩,前面说过,因外公只有两个女儿,自是希望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有外孙胜过有外孙女。在我妈怀孕时,种种迹象表明这也是一个男孩,外公高兴坏了,家里所有人应该也是十分高兴的,大家都计划着宴请宾客庆祝一番,然而,结果却让大家失望了,是一个女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