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适合自己,也要适合学习对象
自然主义:注重模仿——遇到啥学啥,积少成多
结构主义:体系化——为了创造——细节练习
无效->有效->高效
碎片化学习——带着问题,去搭建起一个体系
任务驱动学习
生活中的任务驱动:
做饭——只能自己做
职业驱动: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出教程——以教为学
拖延症
——什么事会拖延!!!
拖延是因为可以拖延
任务!!!
把不喜欢的事情做了——给自己压力
成年人要学会速读,带着目的读
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
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打造仪式感
学习工具——买贵的
吃——吃好的
直奔大师,不必基础开始
带着目的去学习
奔着最终目标去学习
给自己制造反馈
看完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写一份摘要 重点、自己的语言
录音、录像
突破瓶颈
调整心态、调整方法、专注度
个人感想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到语言表达、逻辑分析,却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习?
高中时期,我会一遍一遍去记那些古诗词、生僻字,记住每一个数学、物理、化学公式,感谢我还不错的记忆能力,在我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总能自己出现在我脑子里,然而时隔几年,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自己曾经记住的那些东西了。
我高中的化学老师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我始终记得他曾经讲过的一句话,学会的东西都会忘记,但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才是你真正得到的。确实,我不记得那些知识点了,但我依然记得我当初是怎么把它们记住的。背古文的时候,我是从句子开始的,记住它们的关键字,记住句子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把他们串联起来,像扩写句子那样把文章还原回来。后来考研的时候背政治和历史的知识点也是继续用的这个方法,不过只需要记住关键点就可以了。
上了大学之后,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人逼迫着学习,我的学习效率几乎为零。曾经很难理解别人为什么一道很简单的题都不会,在大学阶段我也体会到了。大三的时候打算考研,于是捡起了我从没弄懂过的高数,发现自己原来不会的题其实也没有很难…高考是我知识储备量的巅峰,考研就是我数学知识储备量的巅峰。
之前别人来问我数学怎么学的时候,我都是回答:找到自己不会的,去请教别人,然后刷题,重点是刷题。现在想来,这个答案可能过于简单了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这个方法是和个人的一些特征匹配的。比如说对于一个数学题,我对它会有两种预期,一种是我必须要会的,不能丢分,另一种是我可以不会的。对第一种,我会死磕,花再多时间也要弄明白,另一种,我会尝试去做一下,如果时间充裕,我就多花点时间去思考,没时间就少花点时间或者放弃。但可能有的人就是研究了两个小时还没明白,就放弃了,下次遇到就略过,因为“不会”。
现阶段,我的学习压力都来自于工作,因此除了工作必须技能的提升我会比较关注之外,另外的我都很佛系。之前打算继续每日一句读英文,坚持了几天也放弃了,主要还是工作中也不怎么会用到。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
听这门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它的一些理论是匹配得上的。但我自己并没有这个能力去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中的一些细节,也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总结
说了很多废话,现在来总结一下:
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1.带着目的去学习。学习之前要清楚自己学了要做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意愿是否足够强烈。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坚持下去,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如果没有足够强烈的动机,那就随便学学就好,不要给自己压力。
2.专注力。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很容易理解,在图书馆学习比在寝室学习有效得多得多。打造仪式感,算是心理暗示?学习工具买贵的(觉得这钱出得肉痛就好),你会想着如果不学会这钱就浪费了。
3.奔着最终目标去学习。打个比方,如果你从没接触过英文,现在要你朗读一段英文。难道你现在要去学26个字母去学音标吗?不,你应该从这段英文着手,学会里面的单词,然后连字成句,连句成段。
4.给自己制造反馈。毕竟没有考试了,作为一个成熟的考试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给自己出“卷子”,检查学习成果。这个“卷子”是什么样的,就要根据你学习的内容来决定了。录音、录像还是让别人来评价都可以。
5.瓶颈期怎么办。可能是你的学习方法需要更新了,也可能是你的心态需要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