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7、8章
文:Recycler
29/229.4133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大意】
天长地久的原因,是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圣人做事不考虑自己,反而事事占先;只有大公无私,才能有好的结果。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我思】
这章的逻辑有点混乱。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和长久之间是因果关系吗?我也可以说,运行、存在是为了自己,所以长久。是为自己还是不为自己,那个能长久?我只能说,顺其自然,自私为自己可能更加稳妥,无私为别人可能失去一些利益。只能说一般常识,在一个自私自利的环境,自私是比无私长久一些。在一个无私的环境,无私比自私长久一些。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也就是自私无私都有,会欺诈的自私人会长久一下。这只是现象,不能用在所有例子。
第二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所以能反而占先。这个逻辑也有点问题。圣人什么人咱不管。一个事事把自己放在后面的人,也就是把利益让给别人的人。别人会买账吗?把你最后一口饭给另一个饥饿的人,圣人你做还是不做? 占先占的是什么先?这是目的还是无心之失?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听从众人领导,结果,得到大家尊重,反而成了众人领导。如果目的是放在后面,那么结果有预计有差错。如果目的是当领导,只能说一点的概率失败。占先是目的还是占后是目的?如果占先是目的,这样做只能说是心机,好听点是大众心理学。
第三句,更是不明白这逻辑。把自己放在危机的地方,反而保全生命。照着理论,出现战争,也不必跑,那里打枪就往那里去,就可以保存自己。这样好像也不行。
天地自私不自私咱不管,这章节主要还是希望圣人能不自私,就可以得到自私的结果。道理很简单,我想当领导,这是我的目的,我先要让别人领导我,我努力去满足别人的愿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威望,自然会被推举为领导。至于后一句,我找不到合适的解释,我就不明白,在危险的地方,无私怎么能保住自己。保住的只有名声罢了,肉身经不起危险的摧残。
第一句,无法考证。第三句,风险太大。我们来看看第二句。我们刚才也挑了毛病,如果想让这句话成立。需要加一个前提条件,民风淳朴,不能有贪得无厌的人。一旦有贪得无厌人向圣人提出要求,就是无底洞。古人民风淳朴,知识受限,眼界受限。遇到这么好的一个人,自然会获得威望。如果这句话用在现在,估计早死了。老子把民众想的太实诚,不开化,因此容易被感动。道德经号称消极的生存哲学。这个生存哲学只能用在古代,不能用在现在,更难以用在未来,因为老子也说好坏是并存的,自私的人和无私的人在世界上是并存的,只要有自私的人存在,老子这套欲擒故纵的套路,估计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这章节,反而引导圣人反其道而行,利用无私达到目的。首先这种追求功利目的的想法,有违人性自然的准则,有违老子思想学说,更像是孔子的入世之道。这种动脑子与人斗智斗勇的主动处理问题的办法,我想只有孔子最擅长。
看道德经到现在有个疑问。老子说要提倡人性自然,没有政策,没有管束,没有标榜偶像,人们自由发展。前几章,又要求圣人这么做,那么做?这一点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是不是剥夺了圣人的人性自然权利。没有学说,想到什么做什么最自然。哪怕是自己制定各种制度,也是圣人自己的自由。有了学说,就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思想向学说靠拢,就不自然。这是一个道德经矛盾之处。关键还是要对人性自然定义的解释。包不包括自己将想法付之行动。更多的人性自然是说,被动的接受自然的变化,非主观的去改变。有面包吃面包,有馒头吃馒头,并不会因为吃着馒头想着面包。也就是说大自然赐予什么给我们,我们就吃什么。也不要妄想吃更好的东西。我想这是顺其自然的定义。至于改变自然,改变想法,吃馒头吃腻了想吃面包。这种虽然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但是有改变环境的想法,并不是承受自然的安排,这种应该就不属于人性自然。这是我暂时的理解。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在其位的人,机会来的最方便,往往情不自禁的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在一般人看来,天地长久肯定是采用了各种保持长久的办法,其实不然。老子看到了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天地的长久不是靠什么方法,而是靠自己的本性。
老子真是一个伟大的阴谋家!你看他书偶的是要谦逊不争,可最终的目的却恰恰是居上、无不胜。是从阴性入手最后达到战胜阳性的目的。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认为,天地自然之所以能够长久得到延续,是因为天地自然不为自己。即不以自己的意志或欲望来构筑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为如果我们人类不谋求自己的欲望或利益,就自然会获得权威,占领主导地位或获得利益。
抛弃一己的标准和意志,并非仅仅是为了抛弃自己的标准和意志,而是因为这正是成就自我的道路。这种成就不是根据人们设定的认为价值和标准得到评价的成就,而是从宇宙的层次上享受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大小和质的价值,又怎能以琐碎的有限的标准来衡量呢?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意】
最高标准的善具有水一样的品格,水的品格是“利万物而不争”,人类各种行为若能像水那样,即可取得良好效果,这正说明与物无争才无过失的道理。
【译文】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
正因为他(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我思】
水有很多特点,先是水往低处流。再说水是万物的根源。
俗话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就意味着,水流向人少的地方。因此说水是善的,帮助了处于低谷的人们。既然水帮助了处于恶的人们,那就对于高处的人们帮助较少。是不是认为水有偏私,只帮助弱者,不关心高处的人们?老子的道不是应该对任何人都不关心嘛?怎么会有偏私?为什么不用气来比喻呢?气无论高低,不分贵贱,都无私的奉献,这不更高的善吗?一个人既能做到对低处的人善,也能对高处的人善。虽然高处的人有优势,可能不缺少别人的关心,但是并不能因为高处人有了善,就吝啬自己的善。别人的善和自己善能是一回事吗?有些人不但不会帮助高处的人,甚至还会鄙视他们,这更谈不上善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我说,至善若气,不分高低贵贱。
老子那个时代还没有空气这个概念。只是利用了水往低处走,水润万物的特点。这里是引导人们,应该向水学习,自然而然的做善事,帮助低谷的人。这是道吗?这也许就是老子所说道。我也是先入为主,通过一些介绍,认为老子的道是虚无,是根源,是规律,是没有关心,是不分贵贱。这章是引导人们要行善。与之前认知有差别。道是什么?还是需要看下去。
老子的年代应该在大禹治水之后,应该了解到,水既可以生养万物,也可以吞噬一切。水是善的吗?对于这个比喻,我持否定态度。
水无争,所以无过失。不去争和不去做,是两回事。可以说,争是指积极主动的做事。只要有做事,就会有过失,不分积极还是被动。但是从概率上说,积极做事确实出错比较多,消极做事确实比较少。不论多少,只要做事就会有过失。最安全的方式,不做事,就没有过失。
想到一件题外话,听电台节目,说道一个观点。越是和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免费的,例如空气和水。越是价格昂贵的东西,对于我们的生命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例如跑车飞机。这里是不是可以总结这么一个规律,只要把价格降得最够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是我们就不能缺少它呢?
这里还是提倡消极做事,就会少过失,并不是没有过失。事情的成败,自己能力是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于不做事,呆在家也有问题出现,绝对的没过失是不存在的。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我经常讲,对一些企业领导来说,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水性管理,水性思维。水的优点是不争,利万物,往低处走,外柔内刚,随遇而安,渗透能力强,耐得住寂寞,本性静,洁净、清澈、善变,包容、宽容、柔弱。
日本有一个大将军名叫黑田孝高,他说水有五条法则:第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者,水也。这就给我们启发,如果要影响员工,首先自己要动。第二,不断为自己寻找进路者,水也。水要流动,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路径。第三,遇障碍而能激起百倍努力者,水也。遇到障碍时,能激发出百倍的努力,那时候它的潜能就激发出来了。第四,自洁且能洗涤污浊,清浊皆容者,水也。自己情节,并且能使别人清洁,无论清浊,都能包容。第五,洋洋乎充满大海,发而为云,结而为雨雪,化而为雾,凝而成晶莹之冰,终不失其性者,水也。变化再大,但水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性。
做企业不仅要追求现代化管理,更应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际上,我们现代企业最缺的恰恰就是水性管理。我们现在的企业缺的不是刚性管理,也不是自强不息,否则不可能一路走向成功。我们现在的企业家最缺的是水性管理,缺的事柔性,是文化,是顺势而为。
作为一个老板来说,你需要用柔性管理,这就体现在文化上面,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有一种和谐的氛围,大家有一种凝聚力,不浮躁,不焦虑,每个人的心态都很平和,这样才能踏踏实实为这个企业出谋划策,为这个企业做事。这就是柔性管理。
《老子》中水的特征:第一,水是最柔弱的。第二水是往低处流的。第三,水是顺势而为的。第四,水可以包容万物。第五,水是善于变化的。第六,水又是永恒不变的。第七,谁能够养育万物。第八,水是不争的。第九,水是纯洁的。第十,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仁”给予肯定,表示他抓住的是“仁”的愿意的一个方面。如果老子彻底反对“仁”,则这应当是在“仁”被孔子等儒家塞满儒学意义之后。
~~~~~~~~太长不看~~~~~~~~~
简版:上善若气,贫富均匀。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