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友小沸赠予我的悬疑推理小说《湖畔》,已于昨天晚上19点23分看完。
嗯,没错,《湖畔》又是东野圭吾的作品,这是一部讲述家庭的小说。整个故事围绕四个家庭为使孩子考上著名私立中学而参加的集训展开。
参加集训的四个家庭分别是并木、藤间、关谷和坂崎。而且只有并木家的父子没有血缘关系,儿子章太是美菜子与前夫所生。所以对于并木俊介来说,即便谈不上讨厌章太,但缺少的那点血缘关系还是让父子两人之间存在旁人都能明显感觉得到的疏离感。
本来在集训期间,孩子们接受各门课程的辅导,父母则负责妥善安排食宿,大家都相安无事,却没想到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四个家庭表面上的宁静。这名不速之客名叫高阶英里子,是并木的下属,也是他的情人。她以并木委托自己送材料为由参加了四个家庭的聚餐,却没有想到原本只是打算“送材料”的她,最后却连生命都葬送在了集训的湖边别墅里。
没有在现场的并木回到别墅之后,却被妻子告知她杀了自己的情人。作为丈夫的并木第一反应就是报警处理,没想到原本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邻居们却都主张帮忙隐瞒罪行。虽然万分不解,但在众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丈夫并木还是加入了毁尸灭迹的行列。然而等到他冷静下来之后,却意识到一切都非常不合情理。于是经过一番调查,最终真相大白。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谜团解开的时候,却也是自己沉沦的开始。
总体而言,这部作品和东野的另外两部作品《恶意》以及《嫌疑人x的献身》的反转套路有点像,同时最后的嫌疑人和《白夜行》的真相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部作品还是很有看点的。
台湾地区新锐小说家陈国伟在对《湖畔》的评价中写道:
“面对推理小说,我们无法不注视作者的“意图”,因为不同的意图,会造成小说叙述主轴的偏移。本格推理重在诡计与谜团的安排与破解,作者正是布置一场热闹的斗志嘉年华。冷硬派要作家给犯罪一个理由,哪一个地方能比社会拥有更多的人心纠葛呢?叙述性诡计的精华就在于运用语言的暧昧性,以及叙述结构上的盲点和死角,来让读者“误读”活在关键处键入“习惯认定”,以制造出人意表的结果。“意图”不同,所形成的小说叙述风格,当然也就各有秋千。”
而作品一般被归为写实本格的东野圭吾其实拥有更大的野心。他企图在推理小说这类最重视公式化的文学形式里找到新的出路,也希望带着公式的镣铐,能够跳出更加灵动美丽的舞步。
所以,《湖畔》是东野圭吾许许多多尝试中的一个。在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读者完全是被东野牵着鼻子走的。他虽将并木作为侦探的角色,并主要从并木的视角进行叙述,可是却从不涉及并木以及其他出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概是为了避免读者代入时产生不自然的反应,索性就略去了各种心理刻画。所以读者只能够通过人物蹙眉抿嘴叹气等等外在的动作和行为加以揣测,就像主人公并木俊介一样,所以,并木俊介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至于他自己进行推理得到的结论,也会成为我们的结论。
一开始的问题是“谁杀了英里子?”然后是“真的是美菜子杀了英里子?”最后才是“美菜子替谁顶了包?”
熟知东野圭吾的读者大概都知道,东野一直在尝试以新的形式讲述关于死亡的故事。在他的作品里,死者是肯定存在的,但是他关心的重点不在于“这具尸体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也就是他不在乎作案手法,也不十分在意戏剧性案发现场的搭建,他更在意的,是这具尸体为什么被制造出来的?以及这具尸体出现之后,参与和见证了这个事情的人将面临什么?或者说是将遭遇什么?
但是,东野的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却并不仅仅只是对杀人动机的吹毛求疵,以求每个动机更加漂亮和更具说服力。用陈国伟的话来说就是,“动机只是杀人的一个触媒,他真正要经营的是,做出“痛下杀手”这个动作,凶手背后整个人的个人历史背景、环境因素还有包括这些因素加乘之后,所形成的更加复杂的心里层面。”而他构建出如此庞杂的内容之后,往往让真相变成一个意外性的结果。可是,即便如此,读者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因为这个意外其实还在情理之中。
可以说,这是东野圭吾式的结局,你总觉得自己猜到了真相,可是谜底揭晓之后,你又会觉得还是东野棋高一着。
说回《湖畔》。
这个故事篇幅不长,可是涵盖的东西却非常非常多。有人说它是日本唯学历论这种病态社会风气的缩影,也有人说它是日本夫妻之间缺乏激情的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举个例子,在东野笔下,即便是彼此冷漠相待的的夫妻,一旦碰到孩子的问题,再怎么不合拍,也还是为了孩子再度携手。所以在小说中,为了拿到著名私立中学泄题的机会,母亲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而父亲们也都毫不在意。这种种荒诞不可理喻的行为,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可是,当事的父母们却都习以为常。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当事的父母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欲望,活着只是纯粹为了孩子牺牲。那么他们的欲望依靠什么途径来排解呢?也许真的是岛国人民观念开放的缘故,藤间以及关谷这两对夫妻的排遣方式,基本就类似于换妻了。虽与各自的伴侣保持名义上的婚姻关系,但是放任对方各玩各的,无论是外遇婚还是外情,通通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讲真,看到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也是很震惊了。虽然在感性角度上,我可以理解他们身为父母被要求奉献自己的同时也是具有动物本能的人,只是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还是让人接受不了。
故事最后,作为充满欲望的人暂时消失,父母角色再次复位。某种程度上而言,还应感谢死者的牺牲。若是没有这般共患难的经历,想来各种荒唐的行为会更加的层出不穷。
只是我想不明白的是,一方面为了孩子拥有远大光明前途可以牺牲一切的父母却在背地里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那么完全失去选择权的孩子们是不是已经被动背上了父母犯下的罪孽?另一方面,嫌疑人单纯出于爱的缘故而杀人,却让所有父母不得已而做了善后的从犯,是不是代价也实在太大了?
不管怎样,这部作品抛出来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以上,祝好,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