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那良。就从这本书的封面开始吧。
这是一部由本土民间热爱文史的工作者收集整理、政协主管部门认真编撰的书。
那良的标签:广西防城港十万大山脚下、边陲重镇、名将故里、客家侨乡、漂流之乡…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平定贰征叛乱的故事、清末那良人刘永福背井离乡奔赴疆场,率领黑旗军援越抗法,十八个春秋,战功赫赫,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成为誉满中外的民族大英雄的故事以及民国时期,南天王陈济棠及其麾下同是那良人的爱国将领生平简介(以及他们现存那良的故居),还有本土各姓氏的宗祠文化、民间传说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书的封面是那良中学师生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
但,今天我们的重点不是这本书。正逢农历七月,全国人民都在过七夕节和中元节,那良人民也不例外。今天就跟大家说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tong)那(nian)良(ji)人(yi)是如何过的?这还得从闺蜜七夕节当天发给我的朋友圈截图说起:
记得那天看到这张截图,看到闺蜜和发圈人的互动,我笑了,中年人那种心照不宣的会心一笑,其实没有深思过这两个节日会有什么关联。
直到七月十四那天,在小学同学群里,看到开饭店的瑞敏同学上山采香料(主要是八角以及各种草)的一组视频,其中一个视频拍到枝头已空的稔子树,有同学就着急了,说:“今天七月十四,不能跟鬼崽抢稔吃哦,看见也不能摘的!”,于是,群里更热闹了。
瑞敏同学笑着说“今天特地上山摘稔,就想验证世上是否真有鬼,走那么久也没看见,证明没有!”,而远在广东的小绥同学立马发了张照片,然后说:“稔比八角值钱!”
突然觉得,关于七月,太多儿时的记忆蹦出来了,鲜活得仿佛就在昨天,似乎也找到了七月两个相隔仅有7天的传统节日之间的关联。
记忆中的七夕,似乎总是下雨的,白天小雨晚上大雨。
因为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平时习惯早起挑水的人们,却在这天中午,各家各户都会从河里挑水,把早就洗刷干净的各种容器装得满满的,这个仪式叫“取七水”。听老人们说,如果中午前下点小雨,七水最甘甜,质量也最好,简直可以包治百病!无雨次之,但也可保多年不腐,至于大雨,这水浑了就无法取了,只能等明年!
等到各家都把七水挑好了,就是我们的快乐时光了。
大人们鼓励我们跳到河里玩水,据说这天到河里玩水的孩子,不会长疮、长痘,不得各种皮肤病,偶有不敢下河的小朋友,老人们就会拿身边长了汗斑、脓疮的人做反面教材,说他们就是因为七月七这天不愿意到河里玩水,慢慢长大就变丑了!大概是变丑的恐惧胜过下河的恐惧,于是河里的小伙伴越来越多,我们尽情地畅游、打水仗、玩水底捉迷藏、水鬼擝脚……似乎整个村庄都因为我们欢快的笑声而喜气洋洋……
小时候对仙女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自从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和小伙伴相约七夕晚上一起看星星,看看能否真的可以看到仙女,但因为下雨,从未如愿,因此对七夕的记忆就只有这些了。
记忆中漫山遍野的野生稔子,除了是美味,还是我们的玩具。稔子花很美,粉色的花瓣像桃花,但枝叶更茂盛,闻起来有一股独特的清香。为满足北方朋友的好奇心,特意去朋友圈盗了弟弟这两张图,(有花蕾和花一起的,还有花的特写):
离乡多年,偶尔回家,赶上有稔子的季节,背上竹篓跑到儿时常去的山头,结果发现那片稔子树全部被速生桉取代了!不甘心地继续往前找,零星出现几棵稔子树,雀跃着向前摘了稔子就往嘴里送!好不容易红的紫的摘了半篓,才发现已走过几个山头,累得不想再走了,不禁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摘稔子的往事…
农历六、七月份,正是稔子成熟的季节。我们馋了,背上小竹篓就和小伙伴一起或打闹着或唱着歌地往大窝(我们最常去的一个山头,其实很平坦,离家也最近)跑,一到目的地立马噤声,各分一片开始摘果。
从懂事起就被老人千叮万嘱,在山上不许随意喧哗,靠坟地的稔子再肥再大再熟都不许摘,因为吃了会掉牙齿;“红屁股”不能摘,因为不够熟,吃了容易便秘,紫黑色的“大稔啵”才是熟透的,越大越甜,自己吃够了再摘回来跟家人和左邻右舍分享。
(这就是传说中的红屁股了)
(这是大稔啵,但太瘦了,不是记忆中的)
稔子熟得最多的时候,小伙伴们半个小时就可以吃饱并且摘了满满一篓。手快的小伙伴完成任务了,就喊一声,确定其他小伙伴的位置后,把手上“大稔啵”的口袋状部位掐个小孔,把里面的果肉果汁吸干,然后把空气吹进去,捏紧“袋口”,悄悄地往正在专心摘果的小伙伴走过去,瞄准对方额头,把吹鼓了的稔子皮轻轻往对方额头砸去,“啪”的一声响,通常会收获一声应景的尖叫或怒骂,而那个恶作剧得逞的小伙伴早就笑弯了腰,其实没人真生气,因为从小就看大人这么做的呀。这是大人们惯逗小孩玩的,孩子被这么一打都会咯咯咯地笑得开怀,甚至主动“求打”,也许是因为不疼,并且喜欢那个悦耳的响声吧。
其实大稔啵吃多了也会便秘。记得小时候的农历七月,小伙伴们没少经历因为抵抗不住美味,吃了过量的稔子,最后憋红了脸哭哑了嗓子也屙不出粑粑。于是年轻的妈妈们一边笑骂着“这下知道难受了?下次还敢贪吃稔么?”一边用蔑白或小竹棍帮孩子刮、抠屁屁。
此时,救星闪亮登场!只见奶奶不慌不忙地回家倒一碗七水,加入少许生盐,端到正在痛苦中的孩儿们面前,温声细语地安抚“乖!喝下这碗水就能屙出来了。”一碗不够就再喝一碗,直到终于不用通过外力就能屙出来为止,百试百灵!
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小伙伴们如果再遇到就会自己解决因为贪吃稔子导致便秘的问题了,所以好像都不怎么长记性,知道家里存够足量的七水,便有恃无恐地继续享受这长达一个多月的,大自然馈赠的美味。
七月十四是那良人传统的拜祭祖先的节日之一(此外是清明或重阳节扫墓、郑家人冬至祠堂祭祖),这一天,离家谋生的男丁几乎都回老家过节(离家太远的除外),比中秋节更受重视。也许是客家人的先祖大多背井离乡,都是比较注重教育后代不忘祖宗的,拜祭细节就不赘述了,大同小异。
回到那个“为什么七夕过后"是鬼节的问题,其实我也没弄明白,在我看来就是吃稔子和喝七水的关系。只是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取七水的仪式以及让孩子下河玩水的习俗已没有多少人重视了,稔子也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成了我们这代人怀念童年的载体,也成了传说中的大补品……
哦,弟弟也学会泡稔子酒了,口感还不错,据他说摘回来的稔子都舍不得吃了,学人三蒸三晒泡酒,至于有没有补血益气养颜的功效,大家都说有,那应该就没错了。
此刻,我脑海里只剩下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几度秋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