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书评集再给它写篇书评是件很奇怪的事。在我看来,要是一个人读完书后感慨万千,能和三五好友热热闹闹讨论一番,多半是不会去写什么书评的,因为那些即兴的感想已经抒发过了,大家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共鸣也有冲突,所有的人都能被理解,都分享了各自的愉悦。但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分享,或者和分享对象思维不在同一频道上,这才会想到要把这万千思绪写下来。读书评的感觉就好像自己也做了同样的事,有同样的感受,而已经有人说出了那是一种什么样体验,于是只好说“啊,是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不过还是想写。
第一次读小河的书是2016年,那时我已经在中药厂待了快三年,从仓库到车间,跟着老油条一起混日子,一起坐井观天。在网上看到一样是信息时代原住民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感觉自己像是生活在90年代,惶惶不安,却跳不出这个圈子:积极上进是徒劳的,兴趣爱好是无用的。喜欢读书,但只是出于一种避世的心态,这个世界太操蛋了,请让我忘掉一小会。
小河的书评让我发现了读书的另一种愉悦,一直到《冒犯经典》,每一本都是这样的愉悦 。怎么说呢,也曾读得高兴,也曾乱七八糟地去读,读完思绪乱飞,灵感一波接着一波,也曾苦于无人可以分享这些感受,或者分享而不被理解。读完,也就算了,只是偶尔忍不住了才会写点儿什么。而小河不同,他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有的高兴,有的沉重,有的引人深思,有的令人流泪,有一种“虽然无法与外人道,但我依然可以畅所欲言”的满足感。他并不避世,不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去寻找慰藉,而是在两个世界中来来回回,感受不同的经历。而且毫无功利心地去读,只为取悦自己,读得心满意足。
引用一句已被传得不知原型的话,“读过的书就像你吃过的食物,它们早已不再体内,却成为了一部分的你”。爱读散文的小河写出来的书评也很像散文(他在后记里也说了把书评当作散文去写,对,是“说”的后记),有些读起来不像在谈论作品本身,而更像是在谈论读过之后的感受。我想他大概是作者会很喜欢的那一类读者,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很能感同身受,很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在某些层面上他可以和作者达成共识。我是因为侦探故事才喜欢上读书,也因此把读推理小说的习惯延伸到了读所有书上,比如死磕所有的蛛丝马迹,比如深陷其中一鼓作气读完,可惜并没有练就逻辑推理和洞察人心的能力。也许推理小说家们也会喜欢我,因为我从未看穿他们的把戏——这是不是有点不对啊?
喜欢第三章的“追问世界”。我很少读文学以外的书,很少跳出虚拟的世界或别人的故事去感知现实,虽然知道总这么避世是在作死,也知道生活在世上,很难不和世界发生一点什么。谁也无法生活在虚拟的世界和别人的故事里。总觉得社科才应该是最接近生活的一类书,但他们太硬,太强势,毫无铺垫地单刀直入,直接把问题砸向你,逼你面对。文学书籍若是思考不下去,就别想了,反正纯属虚构,但社科书籍不行,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是你所生活的现世。解答不了怎么办,“所幸有书,我们可以借由别人的经验、记忆和知识去追问世界”。去读书,去了解大咖如何看待,但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最后一章谈到了经典,除了博尔赫斯(是的,我不知道他是谁)和《小城畸人》,其余都是从小就在课本和教辅资料上知道它们存在的书。小河在《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中写道“……然而我这人非常不上道,越是著名的,就越不想看,这只是为了叛逆而叛逆,并不知道自己反抗的是什么。有点傻气,也蛮真诚。因为叛逆这种行为,其实是在试探这个世界的边界和可能,如果不曾想过要和权威不一样,恐怕也要出问题”。同叛逆,只是我并没有想要去试探什么,不过是像刘瑜说的那样,本能地抵触很多人喜欢的东西。不合群当然不自在,可要是合群了又觉得更孤独。
但其实我是喜欢过经典的,很小的时候觉得那都是很好看的故事,后来知道这些经典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之后就弃之不读了,因为Get不到它们的好,有一种把好书给当消遣读物糟蹋了的感觉。长大后再去读,才知道有些深意的确不是小学生能领会的,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去读。有些事情知道的太早,是会对现实失望的。
这一章里的书除了小学时读过一点点《百年孤独》,其他都没读过,之所以记得是因为里面写到了一个人的儿子已经长得这么大了,他现在放个屁都能把一朵花儿熏焉,觉得特别好笑,但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明白,就没再读下去。这两年读过几本名家之作,惊异不已,再重读又有了和初读不一样的想法。我想这就是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吧,首先是足够震撼,刷新了那一代人的三观,又因为其中有某种不会过气的认知,无论什么时代的人都能被影响,由此延伸出自己对现状的思考。又或者,它们只是写出了一些任何时代的人都敢想不敢做的、可能是离经叛道的、但其实又非常值得追求的事。
张公子在序里说,魏小河是“娴熟读者”。好赞的形容,我羡慕这样的读者。他很轻松地就能走进书里,去体会另一个世界;他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达成共识或是展开辩论;他总有自己的立场,很容易就抽身离去。娴熟的读者是自由的,书里书外,来去自如。而我只是一个看热闹的吃瓜观众,一不小心就入戏太深,而且入的还是那种总也抓不到真凶的警察视角。
*关于这个封面的材质呢……再版的话能换成《读在大好时光》那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