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你吗?
“这不是一句废话吗?我当然就是我啊!”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一般都会这么回答。
那么,你有没有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却无法去做的事呢?
"有,有的。嗯……还不少呢!”诚实的人都会这么说。
显然,你不是一个你,你的内心有不同的你组成,或者说你应该称为“你们”,我应该称为“我们”。
是不是把你搞晕了?
想不想让自己想到什么该做的事,就能去做到?
“那有这么好的事?!我不信”
今天,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做到“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逻辑层次
我是有很多元素组成的,如果我是一个系统,我是处于一个更大系统里的一个系统,同时我内部也有多个子系统组成。
罗伯特·迪尔茨提出的逻辑层次理论:
愿景层位于最高层,它是超越个人身份的,是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或者说是关于我们的人生使命的。
身份层是关于“我是谁”的,涉及“我希望我是谁”或“我希望成为谁”。
价值观层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重要”的。
能力层是关于我的能力的,包括能力、状态、策略和处世模式。
行为层则是关于“我要做什么”或者“我已经做了什么”的,涉及具体的行动步骤和行为。
环境层是指我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升级化解问题
我们将环境、行为、能力称为下三层(这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层次),将价值观、身份、愿景称为上三层。
高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必将向下“辐射”,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改变。在低层次上发生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到高层次,但不会必然发生。
所以当你要改变对方的行为,久不见效时,可以看看是能力的问题,还是上三层的问题。从上三层着手解决问题,往往会有奇效。
所以,当我们想改变较低层次时,通过改变更高一层往往更加有效。同时,在思考低层行为习惯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去更高层级看看导致低层行为习惯产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想做到每周健身三次,该怎么办呢?
我们先看看这个问题属于逻辑层次中的哪个层级。显然,这属于行为层的问题。
这时,你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想每周健身三次呢?”
你的回答可能是,因为想要健康以及更好的身材。
这时,你就可以试着到更高的愿景层去看看了。当看向愿景层时,你的头脑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一年后的自己身材苗条,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肌肉紧绷,小腹平坦,在阳光下走路时,你的皮肤散发着珍珠般的光芒。周围的人都会对你行注目礼,你到任何地方都会被特殊照顾。很多高端人士都会特别关注你。当你看到这幅生动的画面时,你是否会立刻充满斗志,想要马上去健身?
如果还不行,哪就再反过来想一下:如果继续发胖,周围人对你视而不见,公事公办的态度,被冷漠对待的经历,曾经失去的机会等等。答案不言而喻。尤其是当你锻炼有一定效果,并且得到正向反馈时,更能坚持。
当聚焦在行为层时,我们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能聚焦在愿景、身份或价值观上,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发生改变,而且动力十足。
层级思考法还有一种运用:当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时,或者觉得自己内心与当下的生活或工作有冲突时,我们也可以用层级思考法来看看,也许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发现。
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周末,好好问自己一下:5年后、10年后,我按现在的做法,会成为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以我们的经验,很多人都是在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难怪做事就缺乏激情,无法创造性地发挥才华。
这并不表示你要离职,我们经常采用的策略是:
退一进三,发掘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时厘清自己的愿景。然后,在现有的事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重新规则、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寻找机会让自己进入到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核心能力。
往往会发现,同样的工作,用不同的打法,或扮演不同的角色,会让一个人从普通水准一下子拉到超水平发挥,而且会持续不断地提升。因为,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你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此不疲。
所以当下三层出现问题时,可以升级到上三层去找问题的根源,梳理清上三层,与下三层形成统一,是解决下三层问题的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