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是一篇关于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文章,是我长久以来自身学习和教授学生的体会和总结。希望有心的家长和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能够认真地思考。在思考之后,能够真正地为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做些什么。教育改革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老师自身做起。明白什么是学习能力教育,怎么去教育。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知识。只有明白了什么是知识才能知道怎么去教孩子们学习知识。
知识就是长久以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一切经验的总和。文字写成的书不过是知识的一种体现方式,但它是最直观,最精练的一种体现方式。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大多是通过书来进行讲解传授。但是我们要明白,书中所涵盖的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而且它的体量只不过是人类知识总量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多。所以我们说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那么我们该怎么教学生呢?正确的方法是在教授书本知识时要结合生产生活去进行讲解。只有这样的讲解才是生动的,才是有趣的,才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是活的。
所谓“寓教于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优秀教学的不二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一法则,那就是“死教书,教死书”,就是在耽误孩子,甚至是毒害孩子。
教书要寓教于乐,那么孩子们该怎么学呢?我们要培养孩子们怎样的学习能力呢?这个是重中之重。
教学有不二法则,学习也有不二法门。这唯一的法门就是思考。如果一个孩子学会了思考,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兴趣所在,就是成长的源泉。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过是探囊取物而已。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到底什么是思考呢?可能就没几个人能够说清楚了。思考就是凡事多走一步,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就这么简单。可对于孩子们来讲却一点也不简单。因为大部分孩子往往不会或不愿多走那一步,往往不会或不愿多问些为什么。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孩子们思考,教会他们凡事多走一步,凡事多问些为什么。
思考是学习的不二法门,孩子学会了思考,哪还需要什么答题技巧,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这些技巧不过都是旁门左道而已。它们只会让孩子们丧失思考能力,变成一个个学习机器。误人子弟,害人匪浅。
所有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放在教会孩子们思考和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上。那么怎么教会,怎么提高呢?
既然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那么“思考”就无法脱离生产生活。我们在教授孩子们时就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同样,孩子们的思考也不能脱离生产生活。
以语文学习为例。李白有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非常好的写出了他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说它好呢,或者说它好在什么地方呢?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位学生,他想了半天就是说不出来。我问他什么是离别呢?他回答说就是两个人分开。我接着问他你在现实中有过离别的经历吗?他回答说没有。我一下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读不出诗句的好。因为他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离别,或者有,而他没有在意。
我知道这位学生是经历过离别的。于是我引导式地问他有没有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升学而分开的。他回答说有。我接着问他会不会因为长时间的见不到而思念他,学生回答说会。我告诉他这种感觉差不多就是离别情,并让他试着用他对同学的离别情来体会下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情。他又想了一会,然后激动地说:“老师我似乎明白一些了。”我很开心,因为我相信他是真的明白了一些。
这就是我说的“多走一步”。
我接着问学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哪两个字最重要,最有灵魂。他又开始想,可是最后还是摇头说不知道。我告诉他是“孤”和“尽”两个字。我让他自己想为什么李白要用这两个字呢?他想表达什么?这次学生开始陷入沉思之中。
许久之后,他回答我说:“尽,说明李白一直站在岸边目送着孟浩然乘坐的船消失在天尽头,这说明他舍不得孟浩然走。但是孤字我还是想不明白。”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学生终于开始思考了。我告诉他李白用“孤”字想表达自己离开孟浩然是孤独的,孟浩然离开我李白也是孤独的。同时繁忙的长江渡口,怎么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艘船呢?只不过此刻我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艘船而已。我李白多么想让你留下,或者陪着你一起乘船下扬州,这样我们就不会再孤独了。学习听完之后,不住地点头。我很欣慰,以为我知道他点头是他真的听懂了。虽然他自己没有品位出“孤”字的妙处,但是我相信他对这个字是翻来覆去地认真思考过的,所以他才能听懂。
最后我告诉他,以后读书就要这样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像要问李白为什么用“孤”和“尽”这个两个字。如果你提出“为什么”后,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找到了正确答案,那么就说明你真正的学会了这个知识。如果你认真思考后还是没有想出答案,那么当老师在讲解时,你可能会突然明白,这种感觉就是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有那些经过了反复认真思考的人才能体会到。当你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你在一个新的知识点上有了真正的认识和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学到知识。
这就是我说的“多问些为什么”。
以上的所阐述的内容包含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思考,如何去思考。这套理论适用于中小学的孩子们。接下来我会试着简单地阐述一下更高一级的内容,适用于那些有天赋的人,包括有天赋的学生和成年人。
思考是一种事物,它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上文所阐述的就是初级思考,那么什么是高级的思考呢?
有个词叫“触类旁通”,很普通的一个词,但是要做到触类旁通却大大地不简单。思考问题时,在反复地,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地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到相似的事物,进而联系到相关的事物,甚至联系到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并且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它们相互之间关系变得紧密起来。最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相关之处,相通之处和相对之处。这就是高级的思考。
高级思考不是单一的思考,而是系统的思考。如果一个人拥有系统思考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称之为天才了。
其实我们的先祖老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这一观念。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说这是玄学,只不过是这些人不具备这种智慧而已。这种理念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而天才能够通过自己的系统思考来发现和总结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如老子观水得道,周庄梦蝶悟生。再如牛顿由一个掉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创新,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怎么才能创新呢?
如果在认识一个事物时,能够仔细地去分析它,认真地去思考(或者系统地思考)它,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最终通过不懈努力解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整个过程就是创新。所得到的正确答案就是创新成果。如果这个成果时已有的,那么这个创新就是个人的。如果这个成果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这个创新就是人类的。
这就是创新,如果一个人拥有这种创新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称之为专家了。如果他的创新成果被认可和运用,那他就可以称之为大家了。
高级思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一个国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现具有这一能力的人,并极力地去培养。同时为他们的思考活动提供一切条件。唯有如此,社会才会有创新,国家才会有发展。
我之所以在这里讲高级思考的概念,就是想提醒广大的家长和老师,也许你的孩子或学生就是一个天才。作为师长,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孩子身上具有的潜质,并努力地去激发和引导他的潜质。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可悲的是,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很难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质,更不用说去激发和引导了。这是孩子们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