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书七八年了,写几篇文章简单分享一些我的读书方法吧。
先来说一说选书,现在电子书、纸质书每年层出不穷,到底怎么选到适合自己的书是很重要的,选不到适合自己的书,也是很多人没法坚持阅读的原因之一。
一般说来,我选书有四个途径,逛书店、看榜单、别人推荐、听书。
先来说说逛书店,这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选书的方式。
如果你想知道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读书,那么去图书馆,或者书店是最好的方式了,现在很多新兴的书店都比较有氛围感,适合在里面慢慢翻阅,有很多还自带咖啡厅,可以带一本书去边喝咖啡边读,比如西西弗书店、单向空间等等,其实人气都还是比较高的,咖啡厅经常找不到座位。
我路过这些书店的时候,也经常喜欢进去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喜欢的新书。相信这个逛书店,买书的习惯,很多人也都有,不过经常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了一堆回去,确有一大半都放在书架上吃灰了。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不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现在买回来的书,百分之70左右都是会读的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总是选择可能更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在书店里选书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氛围,加上书的封面、书舌等推荐写的天花乱坠,就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就买回家了,其实可能它的质量并不高,或者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阅读的书。所以,在书店选书,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尽量规避买一些华而不实的低质量书籍,二是尽量买自己更有可能读进去的书,书再好,读不进去也是徒然。
想要规避低质量,我一般都是看到喜欢的书,大概翻一翻目录,然后当场用豆瓣看看书的评分,来辅助评判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当然豆瓣评分只能作为参考,并不是评分低的就一定不值得读,所以我一般会设一个相对没那么高的“及格线”,一般来说只要豆瓣评分在7分以上,这本书就可以考虑读一读,如果在7分左右的话,可以考虑当场看几篇短评,看看别人具体的评价做参考。
达到了及格线之后,还需要判断这本书适不适合我自己,回去之后能不能读进去。这个要感谢得到的顾衡老师,他推荐了一个“69页选书大法”,就是当你不确定这本书要不要买的时候,翻到第69页读一读,如果你能够很容易的读进去69页的内容,大概率整本书你都是感兴趣的。当然69也不是一个僵硬的数字,大意就是翻开这本书中间的某一页,而不是从一开始,或者最后去选择阅读了解。这个方法的确非常有帮助,我用这个方法找到的书,回家后“吃灰率”还是很低的。
在书店看到了感兴趣的书,又经过了这两重过滤,基本上就可以买回家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几下书名,回家再买,可能会比实体书店便宜一点,不过我个人还是会当场买下来,因为我怕实体书店全都倒闭了,我没地方去挑书了。实体书店挑书的好处是,你可以“偶遇”一些你通过其他渠道可能了解不到的一些书。
再聊聊看榜单的挑书方式吧。
互联网时代,看各大网站读书频道的榜单,也是很快能够知道当下比较畅销,或者评价较高的书的很好的途径。这个途径挑书,跟实体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一定能让你翻到69页,用“69页挑书大法”,所以我一般会在通过豆瓣评分筛选之后,看看这本书的目录,然后多看一些书评,来了解这本书是不是适合我,如果得到或者微信读书有电子版的话(微信读书一般可以免费阅读,得到电子书是因为我有会员),一般会直接选择读电子版,读一段读不下去就直接放弃,反正它也不占实体书架的空间,而且我没有那种必须要读完一本书才读下一本的强迫症,经常是好几本书同时在阅读。
接下来,别人推荐的书单。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单纯因为朋友或者其他博主的推荐,就买回来的书,是“吃灰率”最高的了,所以别人推荐的书,我一般都会非常谨慎的购买,如果朋友非常热情的推荐我一定要看一看某本书,我会尽量去找电子版下下来,按照上面提到的方式翻看,看不下去就放弃,至少我也有了一些了解,下次这个朋友问题来,不至于一无所知。
所以我一般也不太喜欢给别人推荐书单,每个人的经历、知识体系,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兴趣的方向都很不同,所以感兴趣的书自然也很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几年前和现在喜欢读的书也可能很不一样,同一本书,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去读,感触也很不同。所以当一本书让你觉得相见恨晚的时候,对于另一个人,也许真的是完全无感,又或者对方最近读了很多类似的书,从这本书上得不到太多新意。因此即使是一个朋友非常强烈的向你推荐一书的时候,你也还是要一本一本的去仔细判断到底要不要买回家看,我还是推荐这种情况尽量找电子书来看。如果他推荐的是一本书,还好一点,如果是一个长长的书单,那么除非你是想学习了解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而这个朋友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否则你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这个书单。
除了上面提到的请教领域专家的情况,我也不建议你主动请别人推荐书单,想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单,最好的方式还是要靠自己去找,去书店,看榜单,慢慢挑选自己当下真正想要阅读的书籍,不要为了所谓的“高大上”的书单,而买一堆自己根本不会读的书回家,即使他们真的是非常经典的著作,也得等你真正想要读他们的时候,他们才对你有用。
我最后一个挑书的途径,是“听书”。
我看知乎上有很多人会问,听书和看书,哪个好之类的问题。在我看来,听书和读书是互不冲突的两件事情,读过的书,也可以听别人讲讲,听过的书,如果有价值,也应该自己读一读。
我自己非常喜欢听书,尤其在通勤时间较长的路上,每天上下班听书也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我每年听书的量,比自己读要多很多,这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读书量不够大的问题,同时填充了我的通勤时间。
现在讲书的平台很多,我一般只在固定的几个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平台听书,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樊登的帆书,还有齐俊杰的老齐的读书圈为主,这些已经够我听了,而且其实很多比较好的书,其实大家都会讲。我听书的时候,会选择一些自己相对比较感兴趣的方向去听,不过范围会比自己阅读大一些,只要有那么一点感兴趣,就会先添加到听书书单里面,然后有空的时候去听。
听书与自己阅读相比,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你可以比较省心,讲书人替你整理好了他认为这本书里面最值得分享的一些主旨,你只需要花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去听一听就好,没有压力,省时省力。同时他可能注意到了一些你自己阅读可能忽略的内容,同时他可能引入一些不在书里面的个人的理解,能帮你扩展一些视野。另外,这种听书的方式可能更容易接受,有时候一本书你自己读不进去,但是听别人讲讲还觉得挺有趣的,我也有很多书是觉得自己可能读不进去,或者读不太懂,才去听别人讲讲的,算是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一个补充。
坏处是这是他的理解,正如前面我说过的,每个人、不同的状态下,对一本书的理解肯定不同,所以他认为重要的部分,并不一定覆盖了所有你想要了解到部分,再加上你听书的时候,未必那么认真,很可能错过一些东西。还有就是,当你自己阅读的时候,遇到熟悉的部分,可能会快速略过,晦涩难懂的地方,停下来思考一下,但在听书的时候,你是不会做这些节奏调节的。另外就是,小说类的书,其实是很难通过听书去感受的,听这类书就有点像短视频里面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你也许很快了解了故事梗概,但是小说里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绪共振,全都被屏蔽掉了,那么这个小说还剩下些什么呢?
所以听书对我来说,除了省时省力,扩展视野,和补充知识体系之外,还有一个帮我挑书的功能,就是当我听完一本书,觉得真的很感兴趣,还是会去买这本书买回来自己再读一读。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还是想说,读书是很好的一个习惯,要想保持读书这个喜欢,始终选择自己当下能够比较喜欢,读的进去的书是很重要的,一味追求阅读经典,把书买回家读不进去,放在书架上吃灰,并不能帮你更好的养成阅读习惯。有些经典,在你阅读量和生活阅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自然的会更愿意去读那些经典,就想樊登说的,十年前他读《瓦尔登湖》完全无感,实在不明白一个人在森林里每天晃来晃去有什么意思,但十年后他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却得到了深深的共鸣。因为那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总有一天,你会真正进入那些经典名著勾勒出的世界里,不必在你无法共鸣的时候急于求成。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能使我们心态平和的接纳和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愿我们都能跟随一个个作者,畅游在书海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