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滑洋
编辑 | 了不得
01
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之道
心理学中关于“家庭治疗”的理念,没有提倡某种特定的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因为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无论别人看起来有多么不合理,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不必去评判。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都已经达到了允许各式各样婚姻关系出现的阶段。
以前大家认为是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的事情,现在都渐渐接受了,比如不婚、丁克、同性婚姻。
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经常做的事情是帮助来访者从潜意识的层面,看到自己所诉说的问题的另一面。
而不会作为一个意见领袖,向来访者兜售、发表一些关于婚姻的“正确”观念。
我们看书、学习,乐此不疲地寻求“完美的”“正确的”夫妻相处之道,期望自己的婚姻能够达到100分的完美境界。
其实,70分的婚姻已经很理想了。
70分的婚姻是这样的——
夫妻俩可能经常向别人抱怨,比如婆婆好烦,老公好懒,老婆太爱唠叨管得严,但回家后好好的。
两人有合作的时候,也有争吵,吵着吵着可能会笑起来;
两个人有很多差异,但某些时候又特别有默契;
当一个人生病时,另一个会非常担心;
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时,另一个人会想保护TA;
两个人会互相争风吃醋,甚至会怀疑对方不爱自己,但又同时彼此保持忠诚……
70分的婚姻,必定包含着痛苦的成分。
很多家庭会把婚姻关系的痛苦升华为生活的一部分,一边抱怨,一边享受。
一次,我为一个华南理工的学生做家庭咨询。
咨询中,这对夫妻对彼此抱怨不休,简直水火不容。但是咨询结束后,我下楼恰巧又遇到了这对夫妻。
两口子手牵手在校园里散步,看起来和模范夫妻一样。
不管是争吵的样子,还是恩爱的样子,都不是婚姻的全部,只有两者合在一起,才是婚姻最真实的状态。
那些从不抱怨、从不吵架的满分婚姻,很可能不是一种真实的状态。
两人可能是无法解决婚姻中的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了。
之前来过一对几乎从不吵架的夫妻前来做家庭咨询。
两人处在婚后第五年,丈夫突然提出离婚。
咨询中,丈夫说:“她有病,不停地买买买,他快要崩溃了“。
我继续和这个丈夫讨论下去,不对妻子的行为做评判:
“如果把购物作为妻子的一个爱好,你感觉会更容易接受这个行为吗?需要她怎么做,你才会觉得购物行为更像是一个爱好,而不是一种疾病……”
随后,我又和妻子讨论:
“你的丈夫觉得购物行为是一种病,是因为你做了什么吗?他做过什么事情,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吗?围绕这点分歧,你们曾经争吵过吗……”
不建议,不评判,只是让他们在互动中,看到以前从来没有看到的另一面。
讨论的结果是:
妻子在婚姻关系中感到孤独,依赖购物行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妻子购物成瘾,让丈夫感到经济压力很大,拼命加班赚钱,但这样又导致了妻子越发的孤独。
夫妻互动产生的“负面循环嵌套”,并不是单一哪一方的错。
引导夫妻中的每个人看见对方深层次的需求,看到自己的婚姻关系的相处之道,看到自己内在的资源,才能帮助夫妻走出看似无解的负面循环。
02
没有谁是无辜的
婚姻关系中,双方都在互动,所有问题都是两人合伙制造出来的,谁也不无辜。
一个妻子在家庭咨询中抱怨丈夫对她有多么不好。
咨询师问她:“你当初选择与他结婚,证明他当时还是不错的。像你说的,他现在变了,变得这么不好,那在变化的过程中,你做了什么?”
妻子激动地说:“我什么都没做!他变了,和我没有关系!”
咨询师说:“他对你这么不好,可你什么都没做。”
“我什么都没做”这句话表达了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是说,我很无辜,我是受害者;
另一方面在说,我采取了一个应对方式,这个方式是“默许”,是“不作为”,这是“保持原状”。
“什么都没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作为,特别是在对方对你很不好的时候。
“什么都没做”的背后一定有很好的理由,让你选择维持现状。
很多女人认为,奇葩婆婆比小三更可怕。但事实上,婆婆只是家庭关系中的替罪羊。
比如,儿媳做菜把手切了,鲜血直流。
婆婆看了一眼,马上找出一双手套给她:“这样你就不怕湿了。”然后指挥儿媳去刷碗。
儿媳向闺蜜抱怨:“你说我的婆婆是不是很奇葩?她为什么这么过分?”
可当朋友给她支招时,她又会说:“没用,我说了她也不听。”
婆婆和儿媳是两个人,儿媳说的任何话,婆婆都可以不听。
但婆婆不听,儿媳就什么也不做了吗?
换一个角度,孩子也经常不听我们的话,但我们会告诉孩子:你可以不高兴,可以生气,但今天我们必须现在回家,你要把作业做完。
面对孩子的“不听”时,妈妈们一般都会果断“采取行动”。
面对婆婆的“不听”时,妈妈们选择“什么都没做”
根本问题不在于婆婆听不听,而是在于儿媳到底是选择听婆婆的,还是听自己的。
儿媳的抱怨并不是想作出行动、改变现状,只是想向别人证明:婆婆真的很过分,很奇葩,我是个受害者,我很不幸。
这样,儿媳就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用面对与婆婆的冲突;不用承担万一婆婆生气走了,没人帮忙照顾孩子的风险;不用惹老公不高兴,影响家庭关系......
"我什么也没做",那么我的婚姻不幸,就全是奇葩婆婆的错。
如果我采取行动改变现状,万一日子还是过得不好,那么我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所以,奇葩婆婆与不愿负责的儿媳往往是配套出现的。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采取了行动”,但却是无效的。
比如孩子看电视,妈妈说:“不要看电视了,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孩子接着看电视。
10分钟后,妈妈说:“不要看了,我都跟你说了不要看,你还看!”
孩子继续看。
又过了10分钟,妈妈又说:“你怎么还在看!”
妈妈一直在说,但是没有关掉电视。
所以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可以继续看,代价是需要忍受妈妈的唠叨。
很多妻子对待丈夫,就像这个妈妈对待孩子。一边抱怨唠叨,一边把家务都做了。
所以,我们需要向伴侣发出明确、有效的信号。
有的妻子很聪明,会对丈夫说:
“你吵架不许和我动手。只要你动手一次,咱们就离婚,我说到做到!到时候,就算你下跪求我也没用!”
她的丈夫果然从来没有和她在争吵中动过手,哪怕他们可能吵架吵得很凶。
妻子明确有效的信息,让丈夫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家暴行为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丈夫不敢跨越妻子的底线。
03
改变互动模式,婚姻才会真正改变
只有当两人的互动模式改变了,夫妻跳出彼此嵌套循环的怪圈,一切才会改变。
家庭咨询中,有一个经典案例:
一对夫妻,关系非常差,只要见面就吵架。他们去寻求家庭咨询师的帮助。
咨询师说:“我必须知道,你们具体是怎么吵架的。我有一个录音机,你们带着。当想要吵架的时候,就按下录音按钮。这样,我才能知道如何帮助你们。”
这对夫妻拿着录音机回家了。
一个月后,夫妻俩沮丧地告诉咨询师:“我们尝试了很多次,就是没吵起来。每次想到要按录音机按钮,或者是按完录音键之后,就突然不想吵架了。”
这是因为夫妻的互动模式改变了。
之前,夫妻吵架是因为冲突,但当按下录音机按钮后,他们的关系就变为了“合作”关系——合作表演吵架。
这就是“悖论干预”技术。
咨询师就像在来访者的症状上“吐口水”。当来访者想要重复“症状”时,会觉得上面沾了咨询师的“口水”,在潜意识里这个“症状行为”就没那么爽了。
咨询师允许来访者保持现状,不建议,不评判;而来访者反而不想保持了,于是改变成为可能。
比如,面对丈夫出轨后回归,妻子总是担心他和情人藕断丝连,夫妻关系依然紧张。
我建议妻子每天关机两小时,彻底消失。她可以去做任何能让自己开心的事,但永远不告诉丈夫自己去做什么了。
外遇危机之后,我们都知道挽救这段婚姻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建信任。
但这个过程极为艰难漫长,有的夫妻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再建真正的信任。
我们倒不如去掌控不信任,每个人都给自己预留一些让对方不信任的空间,试着构建一种新的婚姻互动模式。
我们无法重回过去达到当初相互信任的状态,因为我们有伤。
以一种更客观的视角去理解婚姻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把矛头指向某一个人,告诉他“你改好了,我们全家就都好了”。
所以不如看看在当下,我们可以怎样过得更好。如何在婚姻中感受到来自另一半深深的爱意,找回恋爱时的感觉?
是婚姻毁掉了我们的爱情,改变了我们曾经深爱的人吗?
欢迎大家在《幸福婚姻经营手册》视频课程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