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经说:“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出心理健康,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却一味地教育孩子追求极致和完美,造成孩子价值观扭曲,最终导致学业的失败,甚至人生的惨败。
看了电影《成长教育》。影片中,珍妮的父母极力想要孩子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所以要求珍妮一定要考上牛津大学。16岁的珍妮,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了众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一天,她遇见了开着豪车、成熟时髦的男人大卫,便很快坠入爱河不可自拔。大卫带着他观看音乐会、参与拍卖会,去巴黎游玩,享受了一段浮华奢靡的生活,她答应了大卫的求婚,放弃了备考牛津大学的念头。正当她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妙的时候,却发现大卫是一个有妇之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终于明白“我想要的生活,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影片中的珍妮固然是值得同情的。珍妮的遭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除了和珍妮自身有关,我认为和珍妮父母的不甘平凡、追求极致和完美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
珍妮的母亲爱慕虚荣,对珍妮交往的男孩子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钱。珍妮把同学格兰汗带到家中,母亲看到格兰汗是个穷小子,就故意将端给他的糕点弄到餐桌上。珍妮把大卫带回家,母亲听到大卫赞美自己年轻美貌十分高兴,看到大卫是一个有钱人,就支持女儿和大卫一起去听音乐会、去吃夜宵。尽管女儿和一个男人夜间出去她也很担心,但是还是全力支持,并劝说父亲同意女儿和大卫一起去巴黎看大卫的西班牙老师(当然这只是大卫的骗局)。
父亲呢,对女儿能够和大卫这样的男人交往更是狂喜。在得知女儿被大卫求婚后,竟然支持女儿放弃考牛津大学,甚至放弃学业。
珍妮的父母是值得反思的。他们的女儿在他们不甘心平凡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驱动下,极度享受大卫带给她的奢靡的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原则,原谅了大卫偷盗别人家的地图的不齿行为,她的内心已经被扭曲的价值观所左右。
反观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做家长的都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优本优秀”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待。从孩子牙牙学语到最后成家立业,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对孩子是一种侵略甚至毁灭。”
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的结局比比皆是。想要避免这一结果,我们做父母的就要接受孩子做一个平凡人。
影片的结尾,珍妮最终考上了牛津大学,但是她依然喜欢和男朋友去巴黎游玩、去看音乐会。珍妮的价值观没有因为曾经的打击而改变,她终不愿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如果有续集,珍妮的人生可能并不能如她所愿。
白岩松说过“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真正优秀的父母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懂得:过一种平凡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初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的初心变了,开始要求孩子这也要第一,那也要第一。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反思,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孩子好,还是为了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