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公子七 本文首发豆瓣
作为一枚计算机出身现在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码”“字”人来说,读李开复博士这本有关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新作,与其说是被科普,不如说是从宏观角度聆听大佬前辈,听一位AI领域的常青树讲述他对这个领域的看法。
从16年春那场吸引万千目光的人机大战说起,李开复博士将AI逐步道来。但正如同你我所知道的那样,人工智能近五年以井喷式的速度在发展,其背后,乃是我们看不到的至少在三十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无数计算机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所进行的研究。
三十年前的计算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在1995年才加入互联网,而三十年前80年代末的计算机,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仍是天方夜谭。但,时间节点就是如此巧妙,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步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以至于,今天的你,可以尝试着离开网络一天。你有多痛苦,便说明你对网络的依赖有多深,互联网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于是,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李博士用相当的篇幅来描述互联网,更具体点,是描述中美互联网的发展和对比。近些年来,有网络的普及和硬件发展作为长足技术支撑,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这意味着相当可观的样本数据,于是AI的轨迹越来越清晰——厚积薄发的人工智能,终于可以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了。
但,这只是起步。
时间节点倒流至十年前的2008。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未来十年,你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手机和网络,你可以在手机上看视频,在手机上购物,不想做饭了随便点个外卖,这就是你的日常。你大概会不相信吧。且不说场景是否可信,你看着自己的手机,想想移动那贵死人的流量和慢的只能看个文字的网速,你觉得对方是在骗你。
如果有人告诉你,十年后,你出门已经不用带钱包了,你可以对着一个诡异的图片(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你大概会以为他是骗子吧。
如果有人告诉你,十年后,机器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你的音响可以知晓你的喜好,你大概是懵了一下吧:天呢,这种生活只存在于若干年前小学生畅想未来的作文中,居然在十年后就可以变成现实???
你简直惊呆了,你不敢想象,也无法相信,这是未来十年的生活。
但这的的确确发生了。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在这十年里,已经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消费方式,以及观念认知。
十年前的你已经不能想象现在的生活,那现在,你敢想象未来么?
作为寻常人的我,不敢,也不能看到十年后的世界。
高中数学有个概念,叫做指数函数。
什么叫做指数函数呢?
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成百上千,像滚雪球般的扩大,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复利。
这是一张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图。
从这张图上来看,如果一个生活在2000年前的人穿越到了1000年前,他会觉得生活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路更宽了。
而一个1000年前的人穿越到到400年前,也会觉得生活变化不大,他可能觉得可以看得戏剧更多了,如果他是个皇室贵胄的话,没准还能多看点西洋景。
而一个生活在400年前的人穿越到100年前,他大概会惊破眼珠子。
而一个100年前的人来到三十年前,他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天堂,天啊居然还能吃饱饭,电力和机械化的普及会让他惊叹生活如此方便。
而三十年来的变化,你我自不必说。
简单说就是,时间节点越缩越短,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这是一个指数效应。
那么在现有科技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我不知道,也不敢看。
关于未来的发展,目前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是相对积极,即我们的生活会伴随科技进步越来越便利,对技术持积极态度;而另一方则比较消极,认为科技将带给我们灾难。
“刚碰到椅子,我的房间就认出了我,房间里包括桌子上的所有屏幕都为我做好了准备,让我从上次暂停的地方继续工作。在我处理一天的工作时,屏幕上的双双眼睛紧密的观察者我,尤其是我的手和眼睛。除了键盘输入之外,我还非常擅长使用全新的手势命令。在观看我工作16年之后,它们终于能参与进不少我的工作里来了。其他任何人都看不懂我屏幕上的符号序列,就像同事屏幕上的序列也让我犯迷糊一样。”
这是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描述的一段未来社会的场景。有人在其中看到了便利,我却只看到了恐惧——你身边的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对你的生活了如指掌——换言之——仿佛冥冥中有一万只冰冷的眼睛看着你——它们清楚你的喜好可以随时满足你的需求和心意——但如果它们想至你于死地,也易如反掌。
罹患过淋巴癌的李博士对于未来,多少会持有中立的态度,他一方面预言未来是一个更加便利的社会,但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灾难,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人工智能势必会带来财富重新分配,那么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会带来社会动荡。
未来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看到。这场人类期待了很久的技术变革。但,也许在人和AI大战之前,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李博士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完成不属于人类专有的各种重复性工作。机器没有感情和自我意识。关于创意和关爱的工作人工智能几乎不可能完成。因而在未来,我们需要积极发展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教育,在教育上强调创意思维的培养。
AI是我们的工具,我们需要和人工智能共存。
毕竟,人类最有价值的不是大脑,而是心。爱,才是人类的本质。而这,是AI所不能替代的。
未来何去何从,站在时间节点上,我们拭目以待。不管怎样,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也许是有幸,将见证人类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