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看这本书,慕名而读,没有失望。
书的简介上说:“请勿在公共场合阅读,比如地铁,以免流泪遭围观”。还真是这样,读这本书让我多次哽咽落泪。
在蔡崇达细腻、质朴的笔触下,残疾而暴怒的父亲、坚韧而无助的母亲、身边人的命运沉伏,这些现实的无奈与残酷,看似离我们很远,却又真实得好像就在身边。也许这里面藏着我们的影子,也许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像马塞尔·普鲁斯特说的: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在全书的14篇散文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前三篇:《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也许本书的编辑也认为这三篇最好,所以放在书的最前面。
1.《皮囊》
《皮囊》是这本同名散文集里最有意味的一篇,引发我们去探寻自己的内心。
活到99岁的阿太,虽然不识字,却是一位饱含生活智慧的老人。她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依然活得乐观超脱。阿太在厨房把手指切断了,她只是哎呀了一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给切断了。
喜欢书中阿太对作者说过的话: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的生活观,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过多地追求表象和物质的东西,而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慢慢地,我们活得不再真实。假如能像阿太那样,少些欲望,不受皮囊的束缚,也许更能活出内心的自由与洒脱。
2.《母亲的房子》
在生活已经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父亲的残疾、癌症和后来的离世),母亲仍执意要造新房子,而且是一座四层楼的房子,即使倾家荡产。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一家人才能在镇上真正站起来。
母亲是一个特别坚韧的人,文中有一处描述:
“再走几步看看。” 这句话母亲自说出第一次后,就开始不断地用它来鼓励她一辈子要依靠的这个男人。
碰到困境时,母亲就喜欢说这句话:“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
这样坚韧的母亲,忍辱负重,付出辛酸的一生,为的就是整个家庭能抬起头做人。尽管大家都觉得母亲太好面子,对母亲建房子的行为不能理解,但细想,这些行为里藏了多少母亲对父亲的爱、她对命运的不屈和竭尽所能的对抗。
“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 是的,当我们不被生活所屈服,生活便不能将我们打倒。
3.《残疾》
这篇是整本书最打动我的,多次泪目。
作者目睹父亲从一个高大、呼风唤雨的形象,逐步退化到软弱、愤怒和不堪的模样。现实太残酷,残疾和癌症吞噬了父亲,父亲的皮囊腐朽了,父亲形象一点点地塌陷,这段苦涩的经历,作者用冷静的笔调铺陈,其中压抑的悲伤真实地弥漫开。
我可以看到,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装不知道。我们也假装不知道。
他已经察觉。这种没被戳破的悲伤,像发脓的伤口一样不断淤积、肿大,慢慢地,控制不住,伤感有时候会喷发出来——
再坚强的人,也有倒下的一刻。亲人的陪伴,如此珍贵。我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有终老离去的一天,我难以去想象那样的场景,唯有在现有的时光里,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
生命那么脆弱,有时一转身就是永不再见。离开时,“一切轻薄得,就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谁知道哪一天命运会将我们带向何处,哪一个瞬间我们的生活会被定格....
关于刘德华做的序
很少看到刘德华给书做序,他给皮囊做的这篇序,据说是闭关两天写的,足见其用心。
摘抄序中的一段:
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作总结:
“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
每个人都带着一副皮囊来到这个世界,历经岁月的洗礼,或许这副皮囊变得沉重,或者已经陈旧,甚至伤痕累累,但是,谁的皮囊不是这样?阿太说,皮囊不是用来伺候的,是拿来用的,拿来风吹雨打的,而我们的心,可以安放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思想,我们对生活的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