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开山鼻祖,它生长于世界遗产、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的“华东屋脊”——黄岗山南麓,崇安县武夷山山区的星村镇桐木关一带。
桐木关位于三港至黄岗山山巅公路的11.6公里处,距武夷山市区有60公里之遥。2016年11月17日一大早,桐木村诚正公司茶人小郑开车接我们去探寻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
茶人小郑的越野车,沿着武夷大峡谷狭窄的公路辗转而下。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年前已经不再接纳游客,只有同保护区的居民联系、报备,方可获准进入。过了皮坑检查哨卡,进入自然保护区,感觉山更高,谷更深,古树参天,河水潺潺。茶树东一丛,西一簇,长在静谧的坡地上,和树木杂草浑然一体。毛竹葱茏,一片连着一片。偶尔可见野猴在公路旁的树木间觅食。
据保护区居民讲,桐木关下的桐木村,气候宜人,景色秀丽,黄岗山终年缭绕的云雾和充沛的雨量,带来了湿润的气候,全年气温都在11℃和18℃之间,夏季气候凉爽,冬季气温无严寒,高山日出迟,日落早,日夜的温差比平地小,不冷不热,极适宜茶树的发育生长,使茶叶中积累了丰富的内含物,为正山小种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高山的紫外线也比较强,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形成。自然保护区内森林密布,降雨量丰富,相对湿度大。云雾缭绕中,把太阳的直射光转而变形成漫射光,更有利于茶叶的光合作用,提高茶叶有机物质的积累,而且森林中的松树十分茂密,松树木材便是烧火的主要燃料,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正山小种独特的“王者之香”——桂圆香,也正是这种浓郁的桂圆香,彰显了正山小种的雍容华贵,让无数茶客拜倒在她的足下。
正山小种属于奇种菜茶,因气候生态和土质原因,茶树普遍长得不够高大,几十年的茶树龄也只能长到大腿高,叶形不大,故称“小种”,叶片较厚,内含物质丰富。
茶人通常根据红茶加工方法的不同,将红茶分为功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三种。清朝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曾记录有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茶名,可见清朝就从小种红茶发展到了工夫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晚清诞生于桐木关,加工方法独特,分为萎凋、揉捻、发酵、杀青、复揉、熏焙等工序。由于桐木关温度低,湿度大,茶叶萎凋多采用松木加温,干燥也用松木熏烟,蒸发水分,因此在干燥的同时,茶叶也吸收了大量的松木烟香,形成的小种红茶特殊的风格。
传统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壮结,色泽乌润,汤色红浓,花果蜜香明显,香气高长且具强烈的松木烟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带有桂圆汤味,叶底呈古铜色。
桐木关山外的星村镇,在清朝中后期成为茶叶交易大商埠。红茶一经诞生卖的就很好。迅速引来无数模仿者,为正门户,桐木红茶此时正式起名为“正山小种”。外山中又孕育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坦洋功夫,都在正山小种基础上另有创制。2005年创制的金骏眉,引发了中国红茶复兴浪潮。桐木关原产金骏眉产量有限,坊间多为仿制。
茶人小郑陪同我们参观了他家的茶园,他的父亲为我们冲泡了正山小种红茶,讲解了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术和冲泡的方法。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结束了一天的问茶。在这寂静漆黑的夜色中,我在山路上走了走,深深体会到“静和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