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等到祖国生日,有闲情逸致和大家来扯一点有的没的,有用的没用的。
最近和几个HRD聊“怎样在短暂的面试时间内看出面试者的能力”,我的感受是很多HR混淆了能力和知识技能,知识技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测试出来,而能力就比较难。
心理学上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是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比如学绘画,掌握绘画知识技能的前提,就是你得具备从事美术活动的心理条件,敏锐的视觉辨别能力和观察力,良好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能力,而绘画水平的高低就要看这些能力的高低,“老天爷赏饭吃”的人,就是在某个领域,能把各种能力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杰出作品的天才。
从和HRD的聊天引出我今天要扯的主题“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就像HR会混淆能力和知识技能一样,很多人也会认为学一门知识,如经济学,外语知识,或者学一门技能如绘画、唱歌都是有用的,而对于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认知能力、学习的学习能力,要么没有意识到,要么不认为重要。
曾和一个私募基金高层沟通,谈到如何快速地教员工学股权产品知识,我给他打了一个比方,把要学的“股权产品知识”当作一块要犁的田地,学习就相当于把这块田地犁一遍,那么亲自上阵犁地是一种方法;用牛来犁地是一种方法;用拖拉机来犁地也是一种方法;效率高下一看即知。相应的:手把手教股权产品的知识点,就相当于亲自上阵犁地了;总结学习方法传授给员工,让他们学相当于用牛来耕地;而最高阶的当然是花时间来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这样不论是江湖变幻啥产品,都不用操心学习问题。
前两种常见,很多金融机构配了IC就是培训员工用的,但是最后一种往往因为见效慢,或者管理者自己也没有到这个认知层次而很少触及。
所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告诉大家在学习知识技能的时候,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认知能力!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论断,并且有些还大相径庭,这个时候就是在考验每个人的认知深度了
深度的认知能力是: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
深度的认知能力是: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来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深度的认知能力是:用来判断对方是否是同类人的利器,也是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抓手。
先举个对于“沟通”认知的例子,人际交往少不了“沟通”,但是什么是影响沟通的因素,一般人认为是语言内容:词能达意,内容精炼即为好的沟通;
再上一个层次:认为语言内容只是“沟通”的一部分,表达时的语气语调和肢体表现会更重要,同样的内容用不同语气语调表达会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不要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怎么说的”即为此意;
而深层次的认知是:认识到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全是出于诉说者的角度,而一个好的“沟通”一定是双方的,要根据倾听者的情况和反馈进行语言内容、语气语调的调整。
再举个对于“努力和成就关系”的认知例子,一般人都觉得“努力就能成功”似乎只要勤奋努力一切天堑都可跨越,一切鸿沟都可以填平,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你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似乎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于是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再上一个认知层次:能够认识到光有努力是不够的,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向着不正确方向努力反而会离成功越来越远,因而制定努力方向和目标,继续努力!
而深层次的认知:能够认识到努力只是成功的一个概率因素,努力和成功并不成正比,甚至不是线性关系,在取得成功的因子中,有很多比努力更重要的因子,比如“位置比努力更重要”站在山顶就比山脚下看的远,处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就比封闭的社会环境要容易成功,比如“抓趋势的能力比努力更重要”更够判断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让自己处在上升趋势行业里的头部企业,就比身在其他行业企业容易取得成功,再比如“运气比努力更重要”赶上08年金融大放水,原来都濒临倒闭的企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原来准备跑路的企业家突然财大气粗的回来了!
至此破除“努力迷咒”!
再举个“减肥”的认知例子,一般人对于减肥,直觉上都知道要“少吃多运动”,大部分人能做到的就是节食少吃,或者空的时候走走路,每天1万步已经算不错;
再上一个认知层次:能够认识到减肥要兼顾健康,制定合理饮食,定时运动健身,但其实节食有多难,尝试过的都知道,坚持健身也不是一个繁忙的现代人容易做到的事情;
而深层次的认知: 能够认识到一切反人类天性的方法都是不可持久的!所以就不要让自己进入到减肥的地步,所以就不要让自己胖起来,所以告诉自己多吃就是丑,进行条件反射训练,以后看见吃的就逃,听起来不可思议吧,这就对了,世上的事儿,真正正确的大部分都是反直觉的,减肥如此,投资亦如此,不然怎么叫“真理掌握在小部分人手里”呢!
所以行文至此,你以为我要说服你赶紧提高认知能力,提升认知层次,去掌握真理?不是的,我最终要告诉你的是,随着认知深度的增加,你会从“看山是看山,看水是水”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再回归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而此时你站在高山之巅,拥有洞悉世事的慧眼,却还得看看周遭和你交流的人在山的哪个部位,不是每次都要调用最高认知接口的。
为人师者难在因材施教,做人难在出世又入世的“看破不说破”,编程里有个术语叫“多态”,所谓“多态”就是同一个接口,使用不同的实例而有不同的实现和操作,大脑就是你的CPU,根据不同的场景调用不同认知接口来应对,“思维降维”即为此意,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真的很难做朋友,但是不妨碍入世做事!
经历过中国投资者教育的金融人都有感受,你不能和大部分投资者讲道理,
你和TA说投资逻辑,TA说“我不管,我就是要保本”
你和TA说理性判断,TA说“我不管,我就是要保本”
你和TA说风险自担,TA说“我不管,我就是要保本”
此时你要意识到,不能调用最高认知接口,就得放低到和TA一样的认知层次才能交流,不然没法儿好好签单!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祝各位看官练就一双慧眼,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