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由道所出,生也;随道而去,死也。人之生死不过是完成一个循环而已。但人活一世,生存质量的好坏却大有讲究。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活过正常寿命的一类人,有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一类人,有十分之三;照顾生命过份(养生过度的),提早死亡的一类,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重视养生,反而活不到正常寿命?因为“生生之厚”也。过于爱护这个身体,却导致了相反的后果。比如古人养生,有一个法子,就是炼丹服用。炼丹的材料,难免有毒,结果求生长,后果却是早亡。
庄子讲了一个养生的寓言,说一个叫单豹的,隐居深山,喝泉水,吃野菜,七十多岁了,皮肤仍象婴儿一样,结果被一只饥饿的老虎吃了。另一个叫张毅的,追求外在的荣耀,凡是社会上有点头脸的,一定上门结交,结果四十多岁,就发内热而死。庄子说,养生就象牧羊,要鞭打落在后面的,而不是一味的在某一方面超逸绝伦,各个方面的和谐状态才最符合养生之道。但是,一般人的养生,容易走向一偏,着重于外在形体的保养,忽视了心灵的修炼;而高超的人,陷入绝对的精神世界而不知人世的所处之道,所以,“人之生生”,不免“动之于死地”也。
另外有十分之一的人,他们的养生之道就符合了老子以道养身的要求,可以获得长寿的效果。老子认为这些善于养生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用其角,虎无所投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里的兕虎、甲兵是比喻,用来形容人世间的贪婪、贪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争斗。有道的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不会介入是非、利害的漩涡,当然避免了由此带来的祸害。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死地”。
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老子看来,这堵危墙就是人的欲望、贪婪、骄妄、机巧,离这堵墙远点,就可以全身免祸,安享天年。
安享天年的意思,并不是说你活得越久越好,而是高质量的活出自然的寿命。人的寿命长短受命运的支配,你非常注意养生,身体心理都很正常,但是,上帝哪一天想你了,喝口水就能呛死你。所以,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和群之道,常忘机巧之心,活好当下的每一刻。让生活的每一秒,都是快乐和安祥的。
另有一种说法,“十有三”是数字十三的意思。十三指七情六欲,七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六欲?一般认为就是声、色、衣、香、味、室六种可欲的东西。七情六欲,如果克制,就是生存的途径,如果放纵,就是死亡的途径。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是没有把握好七情六欲的缘故。
如何是正确的养生方法?庄子讲了一个混沌的故事,东海之帝曰忽,西海之帝曰倏,忽、倏常到中央之帝混沌的地盘游乐,混沌待之甚厚,忽、倏为了感谢他,为他凿七窃,一日凿一窃,七窃成而混沌死。混沌无耳、目、口、鼻等外在感官,也就没有此等感官与外境接触追逐而生的烦恼,一旦忽、倏为其凿七窃,情欲大开,反而在追逐欲望中死掉了。
混沌的故事有很深的意思,混沌代表了人类的早期智力未开的状况,此时没有区分,没有比较,大家过得平淡而快乐。就象《桃花源记》中所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旦智力开启,有了善恶的分别,竞争之心渐起,终至愈演愈烈,而人类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就不复存在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
人类一旦开启了智力的模式,回到过去当然不可能,但我们应当了解,过度的竞争并不能带来生活的和谐,适当的减少欲望,不失为快乐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