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摘记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才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逸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者有着完全相同问题。
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有能够与教室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几乎是不可能的。
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教育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有效的帮助教师成长?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尊重,每个孩子都能够打开自己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互相倾听的教室”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
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当综合性学习创造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教育改革,反过来,综合性学习不论开展的多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
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一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够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把对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化的变化的教学变成不间断持续的培育学生的教学。
课程建设就是所有的教师都进行公开的教学,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活动过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前言摘记
面对学生的“在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含义和教师追求的“快乐”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反思:是的,学生的快乐往往是来自于一种天性的满足,这样的快乐有它的天真可爱之处,但是也往往是肤浅表面的。老师的快乐来自于看到学生听话懂事认真刻苦,这样的快乐往往是学生不能够接受的,对于学生来说是苦涩的,也不见得是好的。两者的快乐怎么样达到完美的融和,需要我们老师去研究探索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和老师生命相互影响的场域,赋予快乐以高雅有趣的内涵。
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关系”,无论什么学生都能够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创设一种学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够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
启发:既安全舒适又带有那么一点点竞争紧张的氛围应该才是激发学生思维敏捷,提升学习效率的良好氛围。
学习中我们能和谁交往?学习中我们怎样和物接触?作为教学的中心。
思考:这不就是我们儒家哲学思想里提出来的人一生要解决的三种关系:与人,与物,与自己吗?在日本的小学生课堂上就在运用了。
要充分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
反思:这个观点好,我们往往过去重视结果,顶多强调重视过程,却不知道,开头决定了一切,我们要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学生默默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开头,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其状态就会好极了。
一年级学生要构筑互相学习的关系,最合适的场合就是在教室这样的比较狭窄的地方。
启发:看来小孩子与人与物良好关系的建立来自于教室里共同而且有个性的合作。
追求相互学习和合作,但是作为合作的前提应该是每个学生必要的自立。
思考:赞同。思想的自立应该在学生中从小时候就树立。
判断自己的工作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的是否是在持续学习
启发:说的太好了!这应该是我们每个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该是解决假学习,产生深度学习的根本。
加纳校长亲自扛着录像机,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老师互相学习。
思考:最好的领导力,是倾听力,只有参与进来,互相学习才能够引领老师创建真正的高校课堂。
(今日学习摘记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