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前段时间,朋友送我一本《无声告白》,还未翻开就已经被封面上的话吸引到,仿佛说出了我的心声。
故事有点像蒙太奇的写法,支离破碎,却独具深意。主人公莉迪亚——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生活在美国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中国血统,大学教授,母亲是美国人,有着学术梦,却因为家庭因为怀孕不得不放弃。故事从莉迪亚的失踪开始,然后警察介入,开始了追寻探秘的过程,剖析大家庭里每个人的心理,侧面反映出莉迪亚的死因,最终发现是父母的期盼,不理解让她窒息,在一个夜晚,她偷偷溜出家门,选择沉入了寂静的湖底。
且不说迭出的悬念,细致的笔触,也不说结局是否值得推敲,单单是这个故事就值得我们思考。
看这本书期间正逢跟母亲因为催婚等等吵了一架,更是达到了内心的共鸣。我没有主人公的想不开,只是不禁想,我的青春该由谁来代言?
似乎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父母习惯了为我们操办一切,并乐此不疲,从学习到工作,从工作到寻找另一半,我们仿佛是他们手中的橡皮泥,他们倾注的是爱,但是收获的不一定是艺术品。我的母亲更是如此。因为她婚姻的不幸,生活的不幸,使得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我身上,说实话,理智上可以理解,但是情感上却不太能认同。
然后虽有反抗,不愉快,我终究走上了一条她理想中的路,甚至看似完美得超乎她的想象,不偏不倚,令人艳羡。只是这梦想的丰满遭遇现实的骨感之后,内心的苦楚又向何人诉说呢?
之前看《中国好歌曲》的时候,有一位选手说,他的父亲特别支持他,他父亲说,你的爷爷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你的爸爸是为了你,为了家庭而活着,你要是不能为了自己而活着,那我就没有意义了。
看了之后很感动。可悲的是,绝大多数的我们现在还处于爷爷那个阶段,为了活着、为了温饱而活着,有谁去管你的梦想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你活着就是要实现别人的愿望,实现上一辈的愿望,我们的梦想他们不知道,他们也不想知道,因为,他们总觉得那些都没有用,他们说你最终会为你的梦想付出代价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梦想与青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能重来,就在于即使它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待它如初恋,并且能永远感受到她的温存与美好。
莉迪亚的惨剧不止一起,也不可能终止,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将它减少到最低。包括我,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发声,为梦想发声,为青春发声,因为,只有我们才能为自己的青春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