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当我毫不迟疑地宣称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时,我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我必须深入人类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之中,探取他们的秘密;我必须与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大脑与最动人的灵魂相伴,争取那半点光辉……然后,我渴望把这些秘密与光辉与周围的人群共同分享。”
18 年前,年轻的许知远在他第一部作品的序言中,郑重其事地写下上面这段话。
大学四年里,那些”秘密与光辉“的声音反复在他耳边响起,以不同的音色、语言,不同的口吻、调门,落在他肩头,怂恿他逃课、休学,跟他浪荡在柿子林的书摊,醉倒在未名酒馆……这个年轻人穿着澡堂的深蓝色拖鞋,进入三教几乎所有的教室。然后走出来,去找时空深处的人。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插图
他穿过灰色的楼群、翻新的百年讲堂,思想沉寂的三角地、图书馆和未名湖。未名湖畔的诗人已经不是他想象的样子,崔健的歌声远去了。
他晃出北大南门,骑车去风入松——那个北京最早有敞开式书架的地下书店。2001 年,许知远 25 岁。
北京最早的独立书店之一,1995 年由北大哲学系王炜教授创立。
那年夏天,风入松迎来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简洁的深蓝色装帧,封面设计者叫邹波。许知远将四年来那些总在耳畔响起的声音写在了这本书里。他们来自: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卡尔维诺、托尼·朱特、鲍勃·迪伦、凯鲁亚克、沃尔特·李普曼……
他们彼此懂得。那些肆无忌惮和狂妄不羁,那些挑衅、渴望、失落,迷惘;那灰色楼群里回荡的欢乐、梦想、争论、吵闹、躁动。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初版 2001 年
18 年后,43 岁的许知远拥有了自己的书店——单向空间。他说这是一个小小的 Academy——18 年前他向往的理想大学的模样。他在这里,开始用各种新的语言和媒介形式,完成着新技术时代里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
这是一项远远大于自我、也长于 18 年的任务。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许知远竟早已想过自己更老时候的样子,他写道,“那时候我已经苍老,眼睛应该没有失明,可能也拄着拐杖,可能狂妄之气已经淡去,但是肯定依然严肃与认真,依然坚信伟大的思想与灵魂。”
那时候的他会缓缓地讲道:“其实我的样子,在2001年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已经尽显出来,那是我的第一本书,那时候我是多么年轻……”
在找初版时,我们偶然发现这行简短的故事。
以此图纪念青春和那曾渴望被听到的真诚的理想。
自 2001 年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迎来自己的 18 岁。对一本书来讲,这是它的成年礼,对于所有钟爱它的读者来讲,这是对过往年华的一个特别注解。
18 年前,新世纪伊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曾经为读者打开一个陌生而崭新的世界,它突破了漫长而封闭的社会传统,展现出一个不断向外延伸、同时忠于自我与内心的空间,鼓励他们重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为理想寻找一个位置。生于 70 年代的许知远,于是成了这样一类人的代表。他们珍视独立与反叛的价值,拥抱全球经验,渴望新的发现,并始终深信,个体的迷惘、挣扎与忧伤,正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18 年的第一批读者如今早已步入中年,之后更年轻的读者也进入社会。我们找到他们,请他们谈谈这些年来他们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化,他们对于自己、社会的希望与失望,又如何看待自己昔日的年轻。
我们“忧伤”地发现,当社会进入物质丰沛却思想匮乏、技术革新的节奏更加迅猛的阶段,18 年前那些的感怀和预警,依然有效,甚至更加强烈。
18 年后,我们仍然是同类
凌建,独立学者,70 后
我比老许年长些。1999 年我调入海淀区工作,借地利之便成为独立书店的常客。
在他第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出版时,我已经在司法战线从业多年。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对一个敢于用菲茨杰拉德作品同名出书的人的好奇,却从中发现了一个自己的同类。
电影《午夜巴黎》剧照
我一直自认为七十年代的人,没有经历最动荡的年代,求知时又赶上短暂文化复兴的八十年代,是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人。我自己身在体制,不求做官只想做事,自己钻研法理学、法哲学,只为去追求心中的正义,无愧于心,哪怕骨感的理想被吹得凌乱。而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同类,努力的去找寻他的理想,不断的追问,尽管彼时千年虫未至而社会上却已物欲横流。
08 奥运之后,我深感无力维系骨感的理想,终于离开体制,去找寻个体的自由。而老许依然如故,用他自己的方式坚守知识分子这一标签,即使知识分子从被热捧到被唾弃,如同那个一次次冲向风车的骑士。我自己,努力去成为一个单纯的独立学者,将兴趣转向社会学、历史学,只希望结庐在人境,却远离尘烦。
这也许是年轻时理想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吧。我仍是一个骨子里怀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即使我今天不再忧伤。
18 年后,老许因为一档文化访谈节目成为热搜人物,但不惑之年的他仍然像那个十八年前的年轻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而不为外界所动。
在这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代,老许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整全的自我,去发现人生可以更美的路径。就像村上春树所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是的,我们仍然是同类。
我怀念那想要打开世界的狂飙的理想
刘幸,教育学博士,90 后
1990 年我出生在重庆涪陵,就是出榨菜那个地方。小城闭塞,很少有人把读书当成一个多重要的事情。当年我的知识半径,基本上就是当地新华书店卖什么,我就知道什么。我的家同样闭塞在这个小城里。
我爸是一位针灸医生,妈妈在涪陵当地电视台做技术员。就是每天盯着屏幕看好几个电视,看这个台放什么那个台放什么。我很庆幸在读书这件事上,他们并不逼着我每天读教材,我可以有自己的阅读空间。高三那年,互联网完全打破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我的世界被一个个打开。
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在电子书城看到了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它的封面很漂亮,许知远坐在窗台边,目光锐利。再看题目,嗯,很符合自己的心情。
现在回想起来,老许身上挺可怕的东西是,他给你描绘一个景象,尽管他不给你任何答案。可愿景这个东西一旦有了之后,人就不会安分了。高中毕业,我决定听从内心那个不安分的自己。
老许在书里提到的大学精神,某种程度上孕育了我对大学的期许。所以当时我没有报经济或英语之类工具型的专业。我希望选择一种能对我们作为“人”有价值,对“思想”的健全有价值的学科,于是选择了念中文系,我渴望广阔的历史和人性视野。
读研究生时,我发现自己需要更多社会学方面的训练,选择了教育专业。随着研究的推进,我发现日本像个巨大影子,落在我身上逃也逃不掉。我希望能够了解日本。完全从零开始,我来到广岛,一边写博士论文一边学日语。
老许写的拖鞋,让人印象深刻。我也想试着穿着拖鞋在大学里看世界,并且越来越认同他。直到现在我仍觉得穿拖鞋是最舒服的状态,在校园里我的学生看到我松散的样子,还不好意思跟我打招呼。其实,我很希望现在的学生也能体会到那种自由,那意味着你在校园里,你是很放松的,你跟所有人都是一个相对平等的风格,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跟我的学生讲,希望他们别把学问或者学者这些东西看得太严肃。学问本身应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你可以放下所有戒备去交流的东西。如果你是天才,要知道天才和天才之间是需要交流的,需要相互讨论,相互看不惯,相互激发出来的,不要被身份扭曲了。后来在日本我看到一些大教授,不管他们在外面怎样穿得西装革履,但当他真正进入学术状态的时候,他就换一双拖鞋。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还说到了工具化,我在大学里是有点体会的。虽然我觉得北师大已经让我很幸福,但我同时知道,她其实也不是最佳状态。可如果你目光放远一点,其实全球都在面临这样的事情,日本也是同样的问题。日本大学越来越担心它的国际排名会不会降低?要怎样发表更多英语论文? 中国校长可能更焦虑,举个例子,最近高校花高价招很多海外留学生,哪怕他们当中有一些并无好学之心,这引起了很大争议。可理由是什么呢?
在国际大学排名里,留学生的比例是很关键的要素。在这一点上,我们并没想过究竟要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要赋予这行为一个什么愿景。想的只是他们赶紧来,我的排名能够提升。
再看日本的大学生,那种年轻特有的放荡不羁,其实在他们身上也越来越难找到。日本的社会体系非常成熟,大学毕业后年轻人只要融入这个社会体系就行。你会明确知道,毕业之后能去什么公司,工资和年纪完全对等。所以他们的人生很少需要做规划,于是一些宅男,开始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也许在那里他们能找到一部分年轻人的青春热情。
回到国内,我觉得要唤起这种热情,确实需要一种集体和氛围。我们在集体里界定自我,你在另外一个群体或一个跟你不一样的人身上会得到某种反馈,你会知道,噢我原来是一个这样的人。你才会意识到你想要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就像老许在他大学里做的,像《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写的那样。
近年来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很像羊,温顺安逸。但某种程度上我又会向往许知远的自由和洒脱。我看见自己性格里的缺失,所以在他身上,投射了很多自己的愿望,那种能够叛逆得开,比较洒脱的状态。
看老许写的《青年变革者》,不知道他会不会处在巨大的焦虑中。我觉得研究梁启超对他的心性会是个巨大的挑战。可能因为我一直觉得他像个孩子,好奇心使他总想东摸摸西摸摸,但研究却迫使人必须一直在摸一个东西。他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理解梁启超和那些复杂的背景。学术的发展极快,面对复杂的文献,他要花极多精力投入到一个完全专业化的事情。而这种学术发展带来的专业化之后,确实会让人过去那种呼吁社会改革,或者要到社会上去振臂一呼的想法逐渐萎缩掉。我自己会明显感觉到这种两难的处境。
学者,是需要沉思的,也需要某种不确定性在自己的研究中,使他去理解事情的复杂性。但是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却是事情的简单性,需要逻辑很明确。所以我不相信一个学者能够成为极好的社会改革家。
老许一方面像一只雄鹰,有一种志向和气魄。但另一方面他必须得是一只蜘蛛,很精细并一丝不苟地织他的网。如果他又当老鹰,又当蜘蛛,压力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最近两年我渐渐意识到,尽管自己还不到 30 岁,但时间精力各方面能够允许我再肆无忌惮奔跑的日子其实并不多。如果以 60 岁作为我的终点,能留给我的职业就 30 年。我开始觉得精力各方面在减退,至少头脑的状态已经没那么年轻,我正逐渐离开自己的青春状态,这时候就会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我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很有局限。我研究鲁迅,就像老许研究梁启超一样,按预计大概要用十年、二十年做完,我的时间很少。
刘幸译著。另有他搜集的四十万字杜威书信,预计 2020 年结集出版
我开始意识到年轻时的梦想与现实的边界,这种痛苦可能是每一个真正享受过青春状态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吧,我们被迫要开始理性规划我们的人生了。
说得远了。我还想说说自己对单向街的感情,那是一种蛮感恩的心态。小学或初中的课本里,作者介绍大多会说他出生和去世的年份,所以我会有一种潜意识觉得,书,应该都是死人写的,而且可能是死了好久的人写的。直至到了北京,我才发现单向街是个那样大的空间,写书的人可以是活着的人,我可以那样近地与他们交流,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原来我的思想,是可以被听见和回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如何确保你所说的话,是你真正相信的东西,或者说是你真正为之而践行的东西,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也许你说话只是为了职称、收入或名誉,这在今天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老许,我始终相信,基本上他写的就是他真实想法的呈现。这也是为什么多年过去我始终关注他,甚至很关心他。除了感激和理解,更是觉得,他身上某种很诚实很有勇气的东西,是这个时代需要坚持和追求的。
幸好年轻,我有勇气做最真实的自己
潇灵 ,退伍归来,90 后
15 年 5 月,作为交流生的我在异地上高中,在得知父亲因癌症去世的消息后,我马不停蹄地回到老家,陪了父亲六天,直至葬礼结束,人已经欲哭无泪。为了自我排遣,索性去了书店,书柜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吸引住了我,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因缘际会下让我得以宽慰。
相见恨晚。
在这本热情洋溢的书中,许知远执着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倾向,怀着期待与向往,不停地追寻身份认同与自我价值,我十分珍视他身上的那种精神性和大过天的诚心,以及字里行间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的个性。
如今在这个网络长视频与短视频轮番轰炸的年代,在这个泛政治化与泛娱乐化并存的环境下,在这个被橱窗化和被无数 ism、icon 和 ego 填充的场域里,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如何思考。倘若缺乏信念与勇气,思想与文字必然缺乏光彩。
17 年高考后,对于未来很迷茫,对于现实很惶惑,经受了失怙的痛,方知生命无常。大抵也是为了谋稻粱、寻出路,于是我毅然决然选择了服役。在那些困顿乏味的日子里,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的过程中,我再度翻阅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那些熟悉的文字,重新变得熟悉,触字生情的片段依旧充满生机,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动力在促使我前进。
印象最深的是许知远在《镜子》一文中的一句话:“我们的平庸,似乎也正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敢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缺乏持久的关怀与信任。”我对此深信不疑。
年轻人最容易被欲望吞噬,受现实排挤,直至变得浅薄、庸碌、虚无,我们最大的缺憾恐怕在于没有很好的自我确认以及对路线的自我信任。彼时经历和困惑都变了,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内和外的困境中慢慢前行,只不过速度不同罢了。
如今已然退伍,带着满欣欢喜和沉甸甸的回忆,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许知远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我,《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让我在成长的经历中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况味。
其次,许知远的另外一些关于历史的叙述和对社会的关注不无让人动容,他不断地摆脱从小被灌输的东西,重塑自己的三观,十分痛苦。不禁想起《悉达多》里席特哈尔塔对卡玛拉的话:“大多数人都好像一片落叶,在空中飘舞、翻卷,摇摇摆摆地落到地面上。可是也有一些人,为数不多的一些人,却像沿着一条固定轨道运行的星星,没有风吹到它们,它们有自身的规律和轨道。”
许知远坚持理念,值得尊重,我很佩服。我们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18 年后,我们期待与你一同寻找、书写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起在线考古,进入时光隧道。你的青春时代和它有关吗?对《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声音,或将你的故事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我们。
征集内容
你和你那个时代的青春故事
1.【阅读感受】《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阅读感想,文字、音频或视频均可。
2.【青春故事】文字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写下你的青春记忆。
3.【青春影像】带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与你青春记忆有关的地方拍照,并配上一段文字描述。
以上征集内容均可以发送至公共邮箱:zhaoxueyu@wezeit.com
邮件标题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征集+姓名+微信账号。
征集时间:2019 年 10 月 9 日~10 月 16 日。
评论区点赞排名前 8 名的网友,可获许知远创立的品牌“十三”最新礼盒,首次购买礼盒的网友将获赠限量 500 本的许知远签名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18 周年纪念版。
征集故事将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相关发文中公布,入选故事可获许知远创立的品牌“十三”最新礼盒。
《新闻业的怀乡病》也将迎来出版以来的首次再版。在流量至上的 2019 年,这本书的再版显然承载了更多的意义。10 月 18 日开始到 10 月 27 日,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作为对《单读》出版十周年的纪念将在阿那亚举办,届时将举办“新闻业的怀想病”专场沙龙。首次购买礼盒的朋友,除获赠许知远签名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还将获得「新闻业的怀乡病: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论坛」专场沙龙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