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以“两端”为主题的海上丝路的东方与西方特展举行。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支持下,这里通过163件(组)珍贵藏品,展现了18至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景象。中国制造的商品跨越重洋,在西方掀起强劲“中国风”——
2023年2月25日,在这个展览即将结束之际,我和朋友专门前往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参观。整个展览分为“东方伊甸园”“璀璨中国造”“风情汇东西”三个部分,展示了大量中国风格浓郁的外销商品,反映了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热情向往,以及西方和东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同时,将历史投射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展现中国工匠超群出众的技艺。
17至18世纪,中国国家统一,商贸繁荣,文化多样。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将这里的图景以多种形式展示给西方人,引起整个欧洲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一个小高峰。
清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专门负责中国对外贸易。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的发展达到巅峰,跟亚洲和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在清代最繁盛的时期,广州十三行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形成了著名的“广绣”“广缎”“广彩”“广器”“广作”“广雕”等代表性的商品。
在大多数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丝绸之国和瓷器之国,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展开,具有东方文化的外销产品大量涌入欧洲市场,成为贵族和中产阶层竞相追捧的时尚物品,向西方人传达中国人温和含蓄的文化理念。
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女性的眼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但是,因为扇子的价格昂贵,所以欧洲宫廷贵妇把拥有一把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在许多西方著名的油画中,都可以看到贵族妇女手持中国扇子的情景,优雅端庄,美丽动人。
这里展出大量曾经外销欧洲的中国扇子,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这些扇子使用檀香木、银鎏金、贝壳等珍贵的材料制成,在薄如蝶翼的扇骨上精雕细琢,在缓缓打开的扇面上描绘图画。除此之外,还采用了贴面、髹漆、镂雕、织绣等繁复的工艺,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等精彩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贸易更加密切,欧洲上层社会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艺术的浪潮,中国文化逐渐渗透到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欧洲人的家具陈设、时装设计和园林建筑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装饰图案、纹饰和色彩等中国文化元素。
清朝后期,通过对外贸易,中国的茶叶迅速走向世界,曾经一度垄断全球的市场,饮茶文化也开始影响西方。18至19世纪,欧洲饮茶之风盛行,逐渐形成“下午茶”的生活习俗。于是,在欧洲的高雅旅馆开始设立茶室,在欧洲的主要大街开始出现茶馆,茶话舞会也成为欧洲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已经维持100年以上的顺差地位,全世界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欧洲许多国家出现贵金属货币短缺。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不平衡。从此以后,中国进入惨痛的近代史,曾经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被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