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天学习了将所学转化为入门教程、培训课程、操作标准,这是面对已知世界时,我们解决重复问题的办法,转化为形式知识。面对未知世界,要解决的是全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基本信息:
【内容】《穿透式学习》
【创作】拾画
【日期】2020年5月17日
二、今日目标:
继续精读《穿透式学习》,制卡工具6——形象化比喻展现思维模式,创作至少1000字,在简书上更新。
三、分解任务:
1.深度《穿透式学习》章节并做电子批注和纸质笔记:工具6——形象化比喻展现思维模式
2.制作工具卡:形象化比喻展现思维模式
3.创作1000字以上;
4.简书上第九天更新
四、随笔感想:
下周一有另一个训练营要开营了,感觉任务比较重。周末这两天尽量地加快共修营的进度,精读并完成5张制卡。
想一想,今天还给模板加入了作者文章章节框架的复盘,这不是一边忙着减负,一边又给自己加活吗?幸亏这几天有准备金句素材,关键时刻可以备用。
五、核心启发:
1.【知识描述】
面对已知世界,我们是解决重复问题的模式,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形式知识,让别人按照教程、课程、标准去来行动。
而在面对未知世界时,我们每一次要解决的都是新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没有教程、标准。
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锤炼我们的思维模式,通过形象化比喻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将看不见的行动、未知世界的行动转换为看得看得见的行动、已知世界的行动。
比如,我们将学习一门新领域知识比喻为一场郊游、一场野外探险、一场出国自由行,可以将学习比喻为一场冲刺,将“看不见”转换为“看得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将要经历的旅程,指引我们关注难以预料到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可能从未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思维的僵化。
2.【知识联想】
这里我联想到了成长性思维。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思维模式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固定型思维的人想法会偏消极或者设限,这种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发展和成就。
相反,成长型思维的人想法会偏乐观,积极寻找可解决的办法,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就。
3.【经历联想】
以前自己的思维模式一直是固定型思维,直到这两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尝试并逐渐修正自己的想法向成长型思维发展。
宝宝目前在学的学习力系列课程,小任务很多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交,包括树形图、气泡图,这些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思维变成“看得见的”。
4.【启发行动】
继续锤炼自己的思维模式,遇事分析,联想相似经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比如在面对挫折时,引导对挫折失败的沮丧转变为积极寻找原因、解决办法的思路。
平时多使用导图,帮助孩子将思维可视化,遇到陌生事物时,引导观察其特点,联想相关的相似的事物,帮助理解。
六、今日复盘:
1.【目标计划】
(1)深度阅读工具6:形象化比喻展现思维模式,并做电子批注和纸质笔记,大概用了40分钟
(2)制卡大概45分钟
(3)创作2800+,比计划多出1800+字
(4)简书上连续9天发布更新
2.【导图卡片技能】
今天这张卡制作时明显感觉到有些阻滞,大概还是因为理解得不够深刻,从这么多知识点中如何取舍关键信息,是个问题。
或者是我太想要将书本的内容都弄清楚,所以颗粒度想要尽量细;或者是我用着做导图的逻辑来处理卡片信息点的关系,想要在一张卡片上呈现出知识点的逻辑线。
在简书上翻了一遍一起共修《穿透式学习》的伙伴们的卡片,大家的知识点提取都特别精炼。最终还是参考shasha的卡片,增补一些信息,制作完成了。
对于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的对比,除了有对比,还有将未知世界的行动、看不见的行动,转化为已知世界的行动和看得见的行动,不知道有没有表达出来。
一个女孩眯着眼睛想象,将学习比喻为一场旅游、一场国外自由行,提醒自己出发,提醒自己“行李”有没有准备好,提醒自己目的地是否确定下来了,通过什么方式到达。
形象化比喻如何优化思维模式,用对话方式将这三点表示出来。
【1】遇到的具体问题:
一张卡片要呈现的一个知识点,但这个知识点涉及的信息点范围怎么确定?怎么平衡自己需要的颗粒度和读者需要的颗粒度。关键信息点如何提取?
【2】 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段中提取关键句,再从关键句中提取关键词?
2.【写作输出】
【1】作者文章框架
面对未知:作用形象化的比喻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这一理论章节,作者的结构是:
承上启下——概念定义——案例佐证
承上启下:通过对比面对已知世界和面对未知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承接了前面面对已知世界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出面对未知世界,要优化、锤炼自己的思维模式。
概念定义:解释什么是思维模式时,作者列举了几种定义,同时指出一种他认为易懂、实用的定义“思维模式是指经历时光沉淀而成的,被我们用来思考问题、预测未来以及评价各种观点的思考方式”。
案例分析:通过安迪.格鲁夫的旋转门故事:走出门,再回来,作者说明了面对未知时,真正阻碍我们的是思维模式,引出了实用工具:运用形象化比喻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这里探讨的思维模式,不是一般人探讨思维模式时的观念探讨、哲学思辨。
在思维模式对应的工具章节,运用形象化比喻展现思维模式,作者的结构是:
形象化比喻的优点(WHY)——为什么可以将看不见的行动转化为看得见的行动——举例如何形象化比喻(HOW)——进一步解析形象化比喻如何优化思维模式——使用形象化注意
我们运用形象化比喻优化思维模式,形象化比喻有什么有点呢?它可以将我们在看不见的世界的行动、在未知世界的行动,转换到看得见的世界、已知世界。
为什么可以转换呢?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转换的?
作者举例了导演、编剧等创意前沿工作的人的例子,将拍电影、编剧等比喻如穿过隧道、身处迷宫、考古挖掘、蒙着双眼爬山、乘电梯,通过这些形象化比喻说明,从看不见的世界转换到看得见的世界,是思维模式起作用的方式决定的。
在学习领域,作者将学习比喻为郊游、野外探险、出国自由行、冲刺等。
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形象化比喻优化思维方式的三个方面:可以帮助理解将要经历的旅程,指引关注难以预计的情况;可以帮助思考可能从未想到的问题;可以帮助克服思维僵化的问题。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面对形象化比喻,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2】 个人创作
今日精读做笔记时,冒出来了一个想法,将作者搭建的框架详细写出来。
这几天在纸质笔记记录,写的都是过渡、举例、2W1H等简单的词,没有突破,所以今天在纸质笔记完成后,先把作者框架详细整理出来。
而知识描述这块,昨天在制作完卡片后,根据卡片回忆内容再写,大部分内容都能回忆起来,同时也帮助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后来,昨晚也看到shasha老师在群里分享的这个做法,根据卡片来描述知识点,可以帮助自己巩固回忆知识点到内容,也检查了卡片的交付力。
今日知识描述也是依据这两天对笔记和制卡的的印象来描述的,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信息呈现存在理解困难,在描述时被卡住了,还是需要翻看原句,确认其措辞谴句。
还有一处需要翻看的点是形象化比喻优化思维模式的前两个帮助,“指引我们关注难以预料到的情况”和“帮助我们思考可能从未遇到的问题”,这两点到底有什么实质的区别?我暂时没能理解。
经历联想和启发行动这两块,今天想到一两点,但不知道该怎么动手写,怎么展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