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位妈妈在她的第80篇亲子日记中这样写道:
娃不在家,今天看他们传的照片,非常温馨。爷爷奶奶在旁边,小表妹在中间,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爸爸下厨,据说煮的是野生麻鸭,一个劲向我炫耀。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了娃今天上传的日记,写得很好,基本要素齐全,用词准确,尤其是动词的连续使用,让细节描写很生动。他们的日记已经写了40多篇了,从开始写之后没有间断过,而且现在感觉手法比较熟练,练习多了就是不一样。他们刚开始写的时候,真是没眼看,总是忍不住批评指正一番,惹得娃们兴趣缺缺。后来改变策略,先是保证每天坚持完成,再是检查消灭错别字,后来慢慢要求写细节。好像,不知不觉,就越写越好了。质的变化是要建立在量的积累上的。今天武校长分享了一位家长的第200篇日记,家长在日记中也说到,从开始的胆怯和犹疑,不知不觉的变成现在的得心应手,离不开200天的积累。孩子的日记和我们亲子日记一样,要坚持,我们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相信就会看到,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急于求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感悟:妈妈日记的坚持“传染”了孩子们,这就是示范。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额“快餐”,而是细嚼慢咽的“品味”,鼓励、表扬远比批评、打击效果好得多。如何“慢”下来,法宝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一切归于顺理成章。“慢”的长期积淀就是在做“量”的累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坚持下来,最终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这是教育规律,也是自然法则。
悟得好:相信就会看到,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急于求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