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安安静静地看完一本纸质书了,也很久没有提笔写过读后感了,竟然有些生疏,甚至连开头都要纠结好几天,不知道如何下笔,姑且把这作为一个开头吧。
准备开始读书了,这是我在毕业两年之后的决定。毕业之后,觉得自己好懒,也许是平时工作太累,也许是好玩的东西太多,竟然在很少的时间里能够沉下心看会书。会持续坚持吧,不管是工具书,还是杂文,希望能够坚持下来。
以下是正文:
《启示录》看了两遍了,第一遍懵懂而不求甚解,第二遍有些感触而无法深刻描述,可能还是道行不够,认识不足吧。从整本书的框架结构来说,主线还是比较明晰的,主要从人员、产品、流程三方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三个切入点选得挺好的,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确像是很多条经验汇总而成。每一章每一篇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作者那些年踩过那些坑的总结。
干货部分
我总是习惯去寻找书中可复制的方法论部分,称之为干货吧。整本书的干货还是蛮多的。比如www.svpg.com藏着很多范例,虽然是全英文的,要看懂还得靠翻译;比如评估产品机会的十个问题,有点类似六西格玛,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全面;比如,市场调研的工具和方法,原来不只有问卷调研;比如,合理运用敏捷方法的十大秘诀,虽然还得去www.agilemanifesto.org先了解敏捷方法是什么。当然,呆伯特的漫画也是很好玩的样子,以后买几本看看等。
对于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整个产品部分,可能是之前写过一些分析报告和产品需求,所以会觉得收获比较大。我以图表的形式整理了下产品部分,更像是一个产品从探索到后期维护的整个闭环。
这是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的整个产品研发的流程。不过,因为自己没有做过产品,不确定实用性和可行性有多大。我觉得整个流程不是教怎么去做好一个产品,更多地可能是带给更全面的看问题的角度。以产品探索阶段为例,一个好的产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价值、可用性、可行性。在评估产品机会的时候,要不断思考“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为谁解决这个问题?”、“成功的机会有多大?”等十个问题;要确定产品原则,要确定什么最重要;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调研,要征集特约用户,要确定目标客户和产品原型等步骤。在该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资料收集和不断的反问自己,最终确定来打造一款用户喜欢的产品。
建议部分
的确《启示录》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以后当在某个产品研发阶段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去参考下启示录给的方法和工具,相信对于处理问题会有很多帮助。但对于现阶段的我,由于没有参与过产品的研发整个过程,对产品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对书中的很多理论还是一知半解的,可能无法全面吸收作者文章中的精髓。希望下次,能够有机会参与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中,真正理论结合实际,我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最后,以书中一句话结尾:“大部分人游荡在黑暗里,他们只知道抱怨,却从不想办法寻找电灯开关。”能知道这句话在哪一页是真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