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底什么是“善良”?做人善良有什么意义?从小被教育的父母、老师教的那一套根本不适应这个社会,甚至会成为最大的阻碍,到底是社会错了、还是父母老师错了?
看来年轻人初入社会,价值观被真实爆锤是一个普遍现象,收到很多此类问题、或者更精准点说是控诉,理想和现实就是有这么大的差距。
我一向的主张:“善良”是能力,而不是品性。
所以“做人善良有什么意义”?
绝大多数有此困惑的人并不具备“善良”的能力。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人真心实意的对你好,可是却没有能力展示自己的爱,连一个小小的承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兑现。
有的人是怀着功利的目的或者本来就是八面玲珑的人,和Ta在一起不仅舒服还有实在的利益。
前者不管你有多困难都一样,甚至是你越过的越不好,你们的关系就越好,后者平日熨帖舒服、当你遇到大难的时候绝对不见踪影。
那么你是选择哪种人相处呢?
这是一个需要足够认知和智慧、且相当严肃的问题,希望你能暂时抛开价值和道德绑缚、仔细盘点下自己的资源、处境,好好思考下。
我们其实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处境,一方面是真心实意、忠诚的重要和稀缺性,以及无数“大难临头各自飞”故事的反面教诲,另一方面是隐约哪里的不对,我们身边有太多亲友是真心的,可他们认知短缺、能力不足,和我们有巨大的思维差距和沟通鸿沟,我们更愿意和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流,相信由此会有不少困扰和烦恼,亲友尤其是父母会抱怨我们不听话、以及和他们格格不入的理念、生活方式。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这些都是围绕自我衍生出来的关系,该怎么处理才会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
中国如此短时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凡速成必有隐患,会集聚很多问题,而落在我们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因为时代和飞速发展的原因,一代和一代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与认知冲突,在相互不理解的抱怨中,上演一出出相爱相杀的戏码,在旧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正在接受新一轮时代大潮的冲击,如何自我进化、更新迭代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并投入的问题。
我们被植入太多固有的理念,却从来觉得是理所当然,没有认真考虑过到底还适不适应新的时代。
比如长辈们都喜欢踏实稳重,在集体主义氛围中长大起来的他们,当惯了螺丝钉的角色,从来没想过“格局”“视野”“战略”之类的概念,所以觉得是假大空的东西,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态度来的让人放心,张嘴闭嘴做些实事。
这个可能是上一辈传给我们最错误的理念,农耕时代就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那个时代政策国家主导,在集体中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上到下,有领导就不需要个体考虑方向的问题,但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负责,思维理念、认知视野就是贯穿始终的心法,帮我们看清方向,认清本质,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如果听信太多长辈的经验和道德说教,赌上的可是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回到一开始的场景,真心没能力的亲友和利益相交的人,我给的答案听上去是残酷的:利益相交的人。
然后把以利相交的人变成亲者。
真正的“善良”是把自己活好、且能让更多人受益的能力。
我们总说大难临头各自飞,仿佛只有血脉亲友才信得过,历史上也不乏以利相交则利尽人散的典故,这是我对传统教育最不满的地方,高举高打、以太高的价值要求每一个普通人,并形成文化氛围,于是每个人的成长有天然的负累,要么不成事,要么成了伪君子。
真实情况是历史故事首先记录的不管忠奸都是历朝历代的人杰精英,并不是普罗大众,所以他们的背景处境并不具备普世意义。
再者在农耕时代,生产力不发达,物质不充裕还经常有战乱的情况下,最佳的生存策略正是血脉亲族以及祖宗家法。
到了如今的商业社会,在科技和城市化的加持下,我们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难,最应该的生存态度是善用商业社会的各式保险以及贯彻“先为己之不可胜”的理念,而绝对不是什么血脉亲族(极端情况比如发生战争除外),合格的现代人,是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其他人添麻烦,行有余力还能回馈社会,在这种背景下,要选择有实际利益、可以共同成长的同侪了。
先成为利益共同体,然后把终身成长奉为至高的价值。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千万要和Ta共同成长、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