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是一个善良的人,当我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内心生出恨意来,任凭我懂得在多的道理,也不能劝服恨意。人在生心恨意之时,就起歹毒之意,头脑被恨意控制,不自己的幻想出各种惩罚死敌的方式,有现实的也有不现实的,心里恨的越是咬牙切齿,想到的方式越是离奇,恨不能让敌人消弭于世。但是这些恨意以及恨的感觉都来自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又来自于一个观念:这是我应得的。这个观念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观念。这个观念又来自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哲学离我们的生活本来就不遥远。觉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观念和情绪来自于自我认知。这样的人活一辈子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辈子,这个世界明明走了一遭,又仿佛从未来过。还有一些人经历了磨难,找到了自己,明白了自己是谁,并守住自己的本心,这就是后知后觉。
关于我是谁的问题,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别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别人说好就是好,别人说不好就是不好。一个人的行为总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调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可是群体的思想不总是理性的,容易被影响被控制,如果有个人有一定的权利和物质就能控制大部分人。被控制的人从接受到的物资、荣誉、地位来认可自我,一旦没有达到心里预期就倍感失望与沮丧,认为没有被认可,站在想法对立面的就是敌人,就是最该恨的人了。
有了恨意并不可怕,我感受我的情绪在身体部位的感觉。我也允许我的恨意在头脑里出现又离开。我更是思考让我产生恨意的观念,被给予的观念。被给予者的对立面就是给予者,从被给予者转变为一个给予者,这是从观念认知上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也带来积极情绪的转变。无论与身处何处,我都能够帮助一些人。我不是一个匮乏的人,这样的思想是真诚的,恐惧、害怕与失落面对自我的真诚时就像冰雪与暖阳而融化。
现在回头想来,境由心造,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心念转变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面对境遇的思维和行为。第二层:觉大多数的人境虽由心造,但这个心不是自己的心,而是别人的心。是别人的观念造了他们的境遇。只有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纷扰和苦难,得一片祥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