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一生而言,越小越早的失败,其代价就越小;越往后越长大的失败,损失和代价就越大。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是体会成功和失败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成长的关键时期。
早上课前小学部进行了学期末的一系列评奖活动,有孩子的,有家长的,有辅导教师的。本次评选意在社团活动,而参选社团清一色的事关读书活动,我也关注过几个社团活动,无非就是把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大家在户外一起读,然后做些游戏,最后自由活动疯玩一阵,一次活动就算结束了。起初我一度质疑此类活动,原因如下:
质疑一:户外读书日光照射下对孩子们的眼睛是否有益?我曾试过后,自我感觉书纸反射下的亮度刺激我的眼睛很不舒服。
质疑二:此类活动的价值有多大?作为老师深知组织一次活动心理有多累,而这些社团活动很少有老师实质参与指导,全程都是几个家长代表策划,组织,实施……,尽管有才的家长们很多很多,但无主题式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活动很多再现,最后的实质是家长们带孩子一块儿聚会疯玩一晌。孩子们乐呵呵,家长们累呵呵,过后完了就完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自由自在的放飞,当然玩嗨了……
质疑三:在每个社团的活动环节都有一个固定环节,那就是应景儿的读书,但所读内容依旧是课本的偏多,专业个性兴趣化的偏少,孩子们本来在校就学了一周了,双休在拿着课本必备内容叽里呱啦的大声喊,这样的兴趣有多高?
质疑四:每次活动留给孩子们的痕迹是什么,也就是留痕。纵观这些活动,留痕的多是孩子认真的入镜,家长们热心的拍照,谁说不是热闹的作秀?
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儿,非得以某种名义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何必再做那些课堂上已经被嫌弃的事儿?这样的做真有效率吗?
怎样有效组织社团活动,我觉得首先在选题上,可以选择系列性的主题。既然社团的性质是研学,那就从研字入手,从身边环境切入主题。如:以龙乡文化之旅的系列主题:戚城文物景区,张挥公园,仓颉陵遗址,清风亭,马壮古文化遗址,濮阳绿色庄园,濮阳毛楼生态旅游区,濮阳黄河水利风景区,中国杂技故里~东北庄,单拐革命旧址等,每一个点都可以向孩子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意念……,这样系列的行走研学下来,远距离时网查资料 ,近距离时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思考,用文字记录,这样锻炼下来,游记性的文章怎能没素材可写。
还可从身边不同工种的人和事研学起,如“寻找唤醒城市的人”,再如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团活动脱离课本却又服务与学习和生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可得到锻炼,所以搞社团不是作秀,而是脚踏实地的去策划,组织,实施,活动,总结等。
上周在朋友圈看到圈友发的他儿子在法国的高考哲学试题后就想,如果这样的题让我高二的豆点做,得分会怎样?我基本不敢想,这样的题让我来答现在也不知从何下笔。
在革新创新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学习就是退步,学习之路永无止境,不管是哪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