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阅读:2020.9.7
在此前那一本书《微习惯·瘦身篇》中,作者斯蒂芬·盖斯提到了他每天都会做“冥想”(当然,在很多书中都提到过),怀着一直以来对冥想的好奇,准备找几本关于冥想的书。最合我眼缘的就是这本由印度大师斯瓦米·拉玛所著的《冥想》
《冥想》版权信息
书名:冥想
作者:【印】斯瓦米·拉玛 / 刘海凝(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7708995
冥想是什么?
冥想到底是什么呢?
是空想?是幻想?是分析?是沉思?……
都不是!
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是一条途经?是一种境界?……
也都不全面!
因为,拉玛大师(他是首批受到西方科学家瞩目的瑜伽士之一,在此称之“大师”以为敬)认为:
冥想技巧的练习和冥想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当我们说“去冥想吧”,实则是指去练习冥想的技巧,是外在的“修练”;而真正的内在的冥想则是做对了所有“因”之后的“果”——内在的冥想,是觉知,是对意识的引导,是对内在真我的发现,是对生命旅程的理解!
这本书,正是我所需要的,它是一本真正的冥想入门书。正如书中所说:
这本书将帮助你度过最重要的基础阶段。
《冥想》主要涵盖了两部分内容——理念(是什么,不是什么)和行动(准备、呼吸与进阶)。
在“理念”部分,书中阐述了“何为冥想”:
冥想不是——
沉思或思考;
催眠;
自我暗示;
宗教;
冥想是——
1.一种纯粹而简单的方法;
2.一种独特、精细、准确的方法;
3.为了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
4.让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内在的动力;
5.使用曼陀罗赋予意念一个焦点,让大脑安静下来
6.对意识进行引导,以形成一条通道,发现“阿特曼/Atman”(内在真我)的存在并引导它;
7.探索生命内在的维度,最终使我们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三摩地”)之中;
同时,在这部分内容中,拉玛大师还主张:“冥想的练习应当纯粹、系统化、有次第地进行。”他要求在冥想时学会:
如何放松身体;
如何以舒适、稳定的姿势进行练习;
如何让自己的呼吸平稳安稳;
如何平静地目睹自己的思维如装满货物的火车一样在大脑中奔驰;
如何评估思考质量,提升正面、有益于成长的思考;
如何保持专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受干扰。
在“行动”这部分,书中分了五个章节论述,分别是:“冥想的准备”、“冥想姿势”、“冥想、意念、曼陀罗”、“呼吸练习”以及“冥想进阶计划”。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冥想练习很简单:清理准备→伸展练习或瑜伽体式→放松练习→呼吸练习→用放松稳定做坐姿冥想,只有五步。但如果你(如果是一个初学者)真得认为它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无论是坐姿的练习,还是感受“曼陀罗”(译音,我的理解是一种特有的内在节律),或是呼吸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需要训练,从刻意到自然,而后,才能正式进入“冥想练习”。
但是,与很多人想法不同的是,冥想并不要求高难度的“莲花坐”,针对不同人,它有很多姿势可供选择,甚至可以坐在椅子上——即“高位坐”(窃喜:这个适合我)。还有“简易坐”、“吉祥坐”、“雷电坐”、“至善坐”,当然也少不了“莲花座”。唯一的要求,也是最难的——必须将头部、颈部和上半身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保持中正。所以,脖子不能弯曲,不能歪向一边;头部不能前倾。另外,双眼不应紧闭,而重建要轻轻地、自然地合上。
而呼吸练习也并不轻松,
对呼吸的觉知是冥想练习的精华部分
呼吸觉知使我们体验到意识的更深层次,远远超过了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边界
所有瑜伽中的呼吸练习都是呼吸控制法(Pranayama)科学的一部分
我们要学会观察它是如何流动的,感受其顺畅性,找到它在身体中升起的位置,把握呼吸节奏。从而消除不规律的情况——呼吸太浅、呼吸声音太大、吸气与呼气之间间隔过长(抽气/憋气)、呼吸起伏不稳……最终重建身体般自然呼吸模式——横隔膜呼吸(它并不等同于腹式呼吸!这是与很多书中所提及的冥想所不同的地方)。单就这门呼吸的学问都得好好琢磨,勤加练习!
等一切就绪,才真正进入“冥想进阶计划”!而第一个月,就练坐姿吧~~~拉伸与柔韧性训练;第二个月,呼吸训练,让意识觉醒;冥想的最后一步:安住在静谧中,(自然而然)开启直觉之门。
是不是很玄乎?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有那么多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作家都对此推崇备至,想来总有其独到的作用吧?!突然想到,前人的“反躬自省”,莫不如是?虽是有点不可思议,但所谓知行合一,总得尝试了,才有发言权。
虽然,感觉有点玄;虽然,这本书中有很多瑜伽或者说“帕坦伽利瑜伽”特有的词汇,不太好理解,比如说“制戒”,“内制”、“制感”,“总持”,“三摩地”……,也有些音译的词汇生涩拗口,比如“阿特曼Atman ”,“曼陀罗Mantra”,但并不影响它作为一本很好的冥想入门读物。能在最初之时遇到《冥想》,真好!
曾经有过一次与“冥想”的近距离接触,那是十多年前了,特别好笑的是,那一次,自己因为太放松而直接睡着了(如今回想,却真怀念当年的睡眠质量),至此再也没有过接触。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冥想”就是“放空”,其实并不是,如果要给他一个更易于理解的词,或许“内观”更为恰当吧。
我的收获与行动——
尝试着练习一下冥想坐姿与横隔膜呼吸法,探索意识的觉醒。
冥想也有不同派别,需不断开阔眼界;
下一本书:《萨提亚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