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东野圭吾老师在一本书中这样说,刚开始觉得这很错误,如果学生在老师身上学不到东西那么还能去那里学。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老师会倾尽全力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会企图把这些知识像楔子打进记忆里。但孩子在成为一名学生之前,别忘了他是个孩子,你们的孩子。你们才是孩子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者,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陪伴和教育密不可分。
从小到大,家人,老师,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告诉自己要成长,要学会接受成长带给我们的所有好与不好。可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该怎么去学会接受成长给自己带来的利与弊。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还没学会怎么适应这个社会就已经长大了。想起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过的几句话:“小时候枕头上流的都是口水,长大后枕头上流的都是泪水;小时候微笑是一种心情,长大后微笑是一种表情;小时候会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会笑着笑着就哭了;然而现在,我们都到了小时候最羡慕的年龄,却无法成为小时候最想成为的人。”当时读完这几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像是原本平静的湖面被人用石头砸落激起的层层涟漪。短短的几句话,道尽了小时候与长大后的反差。我脑海停留的还是小时候傻乐的表情,现实中却在用纸巾擦拭不自觉掉落的泪滴。
小时候大人总爱问长大了想做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那时候我幻想过所有知道的职业,比如老师,医生,作家,画家,演员······每当我说出这些的时候,大人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呵呵地说,有志气。可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为了这些理想我该付出多少努力,我该怎么走接下去的每一步。也没人跟我说长大后的世界没有面包,牛奶,弹珠,拍纸片。也没人告诉我以后的生活要学会忍气吞声,谨言慎行。他们只告诉我要寒窗苦读十年,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够自己作主。可真正到了在他们眼中可以自己作主的年纪,才发现哪有那么多的自由,有的只是身不由己和不遂人愿。
每个大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都大相径庭,初衷都雷同一律。都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心思想来一步步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过程很重要,结局更重要。其中不乏有着“三岁看到老”的这种思想。从记事开始,就是各种的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各样的辅导把孩子压榨的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以前是从小学开始各项的辅导,现在是从孩子在肚子里成形就开始的胎教。以前是觉得把中文学好,把英语说好就可以走天下,现在是在孩子咿咿呀呀还没有学会说好中文就在他耳边灌输方言,英文,最后搞得他连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把大人压迫的喘不过气,大人又以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像自己一样受苦为由,无形的压力把孩子也压迫的喘不过气。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一书中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很简单,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很多大人在教育孩子这一块就很盲目跟风,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家的孩子也去学什么。完全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就仗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就仗着自己是孩子的父母不会害了孩子一样。暑假寒假上各种补习班,周末放假上各种兴趣班。光爱好兴趣多的时候就有近十种,这不是培养孩子的爱好,这是在磨灭他对兴趣的热情。有想过因为自己的这种无理取闹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影响吗?就好比自己上班的时候因为上司的异想天开而自己就要配合他的天方夜谭,多么诡异的关系,都是为了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要多跟他沟通交流,不要以为他听不懂。孩子都很聪明,你都可以让他在肚子里的时候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么你就要相信,你说的话并没有比交响曲更难懂。很多事情你跟孩子说了他不一定都能理解,但你不说他肯定无法理解。就像你无法一下子读完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但你每天去读一点总有一天能都读完。一口吃不成胖子,但你一口都不吃,绝对会饿死。不要以严厉的大人姿态去和孩子沟通,要把自己的身份变小用平等的口吻去交流。试着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自己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
很多大人在最初的时候会有个想法就是希望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做哥们,做姐妹,特别磁的那种。首先要想建立这种关系就需要你先抛开自己是大人的身份,你要和他达成一种共识,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你犯了错误我会批评你,我犯了错误你也可以来纠正我。我们之间是公平的,你第一次做孩子,我也初为人父母,一起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磨合,需要共同帮助。其次你们要互相信任。很多家长输在这一方面,不是不能够相信孩子,而是在给予孩子信任的同时还会有所怀疑,持着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可以和孩子之间有秘密,可以是双方的,可以是爸爸跟孩子的,也可以是妈妈对孩子的。如果双方说好了这是个秘密就请不要在孩子转头的瞬间将这个秘密告诉另一方,要做到对孩子的承诺。如果爸爸想要将这个秘密告诉妈妈要先跟孩子沟通商量能不能将这个秘密告诉妈妈,这样孩子会知道这是一种尊重与守信。很多家长觉得他不就是个小屁孩吗?懂什么?不久的将来就是这个你口中的小屁孩告诉你他懂的你不会懂。你会变的走不进他的世界,在你眼中他的小是你给他冠上的名词。他的无理取闹是你们一昧的纵容,他的蛮横无理是你们放肆的宠溺,他的无端暴戾是你们骄傲的恶果。最后就是孩子和家长的互相需要。不要不把孩子当回事,也别太把孩子当回事。中间的这个度需要自己去掌控。每个人都需要有存在感,孩子也不例外。任何孩子能够自己动手完成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完成,可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尽可能的独立去完成。大人也可以在孩子面前适当的柔弱,让孩子觉得自己被你们所需要,觉得可以照顾你们。不要怕孩子弄脏了厨房你们要收拾,不要怕孩子会切到手被油溅到,让他体验一下做一顿饭的不易才会珍惜你们的劳动成果。要让他知道他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有义务为这个家出一己之力。
之前有看过一个新闻说是有一个狼爸,他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这种思想来教育孩子。开始他只对自己的孩子严厉,后来因为效果很好就有亲戚家的孩子也送来让他管教。他不仅打,他还毒,绝不像是一个亲生父亲对亲生孩子能做的事。他在家里定下异常苛刻的家规,不允许在家里看电视,不允许吹空调,要去同学家里玩还要提前写好申请,同意后才可以出去玩······狼爸以“打"出名,家里备齐了鸡毛掸子和藤条。孩子成绩退步了,打。完成不了作业,打。未经允许出去玩,打。犯了错误,打。狼爸说只有狠狠的打疼了才会记住这次犯的错误,下次才不会再犯。最后他的四个孩子其中三个被他打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打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并且长大之后和孩子的关系保持的很好。这种做法有褒有贬,要想有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那是不可能的。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狼爸打子”,不管哪一种,都是为了孩子未来的蓝图可以更加辉煌。
现在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基本上都可以给孩子一个优渥的生活条件。但要记住,那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对于处在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物质的生活只能让他提前对钱有一个概念。很多大人只在意自己能够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往往会忽略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陪伴。这种陪伴是最廉价也是最珍贵的,廉价到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珍贵到千金难买。肯定有大人会说,如果每天在家陪着孩子这就算最好的,那谁去工作挣钱养这个家呢?我们舍弃了陪伴孩子的成长也是为了多挣钱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大部分的家长都会用这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不能陪伴孩子左右的合理借口。有谁还忍心去指责这样的家长,他们已经很伤心了,都已经失去了陪伴孩子长大的机会。现在是什么社会?现在是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手机不离身的时代。一个视频过去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人,不像过去,靠着书信,靠着电话,只能看着对方的笔迹听着对方的声音。现在就连家教都可以做到一对一网上视频教育的地步,你还有什么资格说你很想念孩子却苦于不能见孩子一面。很多孩子常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在他们的心里会有一种阴影使他们对你们产生隔阂,在一起会有一种拘束压迫感,导致跟你们越来越无法亲近。这时候你们不要说孩子是个白眼狼,不要对孩子说当初妈妈十月怀胎很辛苦的生下你,不要对孩子灌输这种思想。他们只是孩子,还不能够体会你说的那种你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他们还无法理解十指连心有多么痛。他们只知道你们对他们而言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适当的让孩子吃一点苦,不要一摔倒了你就哎呦哎呦的叫唤有没有摔疼。不要让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要让他从小经历风吹雨打他才会茁壮成长。“欲戴王冠,必成其重”。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很多老一辈就很喜欢给孩子讲自己以前小时候吃过的苦,孩子也很好奇那种没有经历过的年代。但好奇始终只是停留在思想上,毕竟没有接触过那种生活只有凭着大人给出的描述加上自己脑子里的想象去完成。小的时候我就特别爱听我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那个年代除了穷还是穷,加上兄弟姐妹多,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更别说吃饱了。小时候还吃过树根,那个时候是只要吃不死人的就都会成为食物。读小学要走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到,每天都是光着脚往学校赶往家回,一年难得有双新鞋子穿,即使有新鞋也舍不得穿,也是脱下来揣在怀里。到了读中学还要背上米袋和咸菜,自己带上饭盒去蒸米饭,每餐就是就着咸菜吃。要是遇上家里没有粮食了那就真的是只能靠咽口水来解馋,那个时候会觉得连口水都是带有一股咸菜味儿。放假了就满山的跑,放着牛赶着羊,它们找吃的,我们一群孩子也跟着找吃的,那个时候山里的野果多的能把肚子吃撑。等后来田地里的瓜果成熟了就去偷菜地里的瓜果吃,那时候谁没偷过别人家菜地里的瓜果,谁家的菜地没有被偷过。那个时候就跟个饿死鬼一样,想着法的去弄吃地来。虽然小时候穷但那个时候是最快乐的。每次我爸和我讲这些眼神里都透露着一丝骄傲,仿佛那是会让人羡慕的生活。那时候的苦成就了他们那一代人,成了他们心中无比自豪的回忆。每每听到我爸讲到他的小时候我就会想,那也是我想要的小时候。虽然清贫,但是有着一群小伙伴天天疯着玩,没有辅导班的压力,没有成绩单的压力。
社会新闻里经常出现父母打骂孩子,虐待孩子的事件,不把孩子当人看,对孩子拳打脚踢。我认为这就不是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了。这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这不是正常家庭会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打骂属于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拿捏好尺度。一味的打骂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你打多了,他就会习惯你的打了,觉得即使情况再坏结果无非就是一顿皮肉之苦。骂孩子我觉得尽量不要做到要骂,语言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它带来的伤害有时候会比刀枪棍棒更厉害。人在发火的时候往往是最不理智的时候,那时候你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刺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事后你会忘记自己说过什么,但被你伤过的孩子却会牢记在心里。暴力伤害的是肉体,语言伤害的是心灵。肉体的伤很容易愈合,心灵的伤害往往会遗留一辈子。
孩子,假如你是一只小鸟,那么父母就是你的天空。你只管无忧无虑的飞翔,去看五颜六色的彩虹;假如你是一棵小树,那么父母就是你的森林。你只管无忧无虑的成长,去绽放芳香的花朵;假如你是一条小鱼,那么父母就是你的海洋。你只管无忧无虑的遨游,去看世界的人来人往。因为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