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华日记第298篇(2018.9.26周三)
如果不觉察,我们日常的亲子沟通其实是攻击
——读《非暴力沟通》区分观察和评论
“你总是丢三拉四?”
“你上课肯定是没有听老师好好讲课,注意力一定不集中”!
这些语言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父母无数次的说孩子,希望每说一次孩子能够听进去并且改正,可是几年时间过去了,似乎孩子还是“丢三拉四,还是注意力不集中”?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说了几年的事情,孩子依然没有改变?是我们说的问题,还是这样说话对孩子来说一点作用都不起?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假如用一架摄像机把我们每日的生活录下来,我们看到孩子的那个当下真的丢了或拉下一个东西;或者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的确有几分钟或者多少分钟没有听老师讲课可能只占孩子一天时间的千分之几(一天24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其余70-80%的时候孩子并没有丢三拉四,也并没有注意力不集中,但这些都没有被我们父母所发现。我们所见的都是孩子不好的一面,都是孩子仅有的一次或二次的行为,然后被我们终身定义。
不真实的话,不公平的事情,谁愿意听?
用不真实,不公平,不可量化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并把我们的看法强加于别人的头上,这就是评论,说得难听一点是对他人的攻击。
而用观察的方法(观察如同小学生写记叙文一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都得很清楚。或者如同法院判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来描述事实,会让对方感受到你说的都是真的,对你的话深信疑,甚至还会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感受到你在帮助他改正缺点。
比如“你总是丢三拉四”
我们可否说“上周你的雨伞掉公交车上了,这次又把公交卡丢了”!
如果孩子这样你的确生气。可以这样说“上周你的雨伞掉公交车上了,这次又把公交卡丢了!我非常生气!”
当你用描述性语言说事,并表达自己感受时,你是对孩子所做的这件事表达自己感受,而没有对孩子这个人人格进行攻击,相信孩子会听进去的。
其实当一个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自己也会反省的。
如果我们对他进行指责抱怨的话,他反思的力量远远小于与我们对抗的力量。甚至他还会想:这个事我错了,你也抱怨了,那我们俩扯平了!
我们的抱怨,指责会让孩子少了自我反思的机会。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担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而我通过带沟通课程,应用观察的方式用于与孩子的沟通,让亲子之间的矛盾和争吵减少很多,对和谐亲子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和妇联一起去一个学校认领了一位好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