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说:人类是身为万物之灵,具有“高贵的理性”和“无限的能力”。
《圣经》研究学者宣扬:人类是“照着上帝的模子铸造而成”的,因此堪称完美。
但真的如此吗?《怪诞脑科学》作者盖瑞·马库斯,提到:人类大脑的进化并不完美,人类的大脑更像是“克鲁机”(kluge)。什么是“克鲁机”?通俗讲就是外观看起来完美、妙不可言,但其实漏洞百出。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有的人善于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缘由所在;有些人却会不加思考地欣然接受、或直接反驳。这就是人类的惯性思维。而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
也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刻意练习,如何在一件事物面前,透过表面看到背后的价值。因为,最好的大脑,不仅仅来自对事物现状的认识和领悟,更是源于对“它们原本还可以怎么发展”的思索和领悟。
【你的记忆真的靠得住吗?】
为什么第一个说道记忆,因为记忆是导致一切“克鲁机”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记忆,才会习惯于原有的认知,进而影响对事物的思考与创新。因为一旦熟记了某个事物,就很难对记忆的内容进行修改。
那最好的安排应该是:只记住有用的、美好的事物,规避无用的、痛苦的。这样就可以保持在良性的“惯性思维”中呢。but,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人类的记忆是有缺陷的,是碎片化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记忆会被“有心”的人引导着篡改;其次:我们其实并不拥有记忆,就是因为它不可控。
当一件新鲜事物出现时,我们的惯性思维并不可靠,因为“它”所借助的对象是记忆。所以,撇开记忆这个伪外衣,把自己拉回来吧!学会思考,面对当下的问题,处理眼前的事情。
【我们的信念,可能不懈一击】
实验:
两组人员,相反顺序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你幸福吗?”;②、“你上个月有过几次约会”
先问幸福,询问者是不会觉得幸福与约会有什么关系,即使没有约会也会感觉自己很幸福,而频频约会的反而会感觉不太幸福。
先问约会,无形中就把幸福与约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结果也可想而知。
实验表明:我们的信念是很容易受因素影响的,甚至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都可能在某种特定时刻,被一些有些事物所影响。虽然我们很努力地做到尽量客观,但是人类持有的信念,必然会受到一些难以觉察的种种细节影响。
所以,正如奇科 马克思所说:“你选择相信谁呢?是我,还是你自己的眼睛。”信念的本质在于:我们知道是真的,还是我们希望是真的。
当你明白了信念的真相,那试着学会分析:”听闻-认可-评价“和”听闻-评价-认可“的区别。看来毫无差异,实际上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的决定,真的是理性的吗?】
买100元的微波炉和1000元的电视机,哪一个会让你为了节约25美元而不惜穿城绕道吗?答案是第一个。因为100元与1000元,肯定省下25元更划算。
但是,稍微琢磨一下,会发现这个思维完全无理性。是否穿城绕道,应该取决于我们的时间价值和汽油成本。为什么变成受买微波炉和电视机的确定因素了?
人类的惯性认知是以“相对值 ”为依托的而不是“绝对值”。一元就是一元,但普通人却忍不住以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来思考。
人性的弱点就是:我们习惯于把本该深思熟虑的判断让位给了无意识的反射系统,而真正的智慧是:提升对这两套系统的认知和协调,认识两者的利弊并扬长避短。识别在决策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制定克服这些偏差的应对方案。
【真正的快乐,到底是什么?】
人类有个“积极反应”:先看“阳光”这个词,再给两个词:“美好”、“毒药”,发现正向词汇的反应速度高于负面词汇。
人们总会无意间把看到的事物按照“令人愉快”和“使人不快”来分类。但并不是“只要做某事的感觉好,就必然有利呢。”
在我们浪费一个小时看电视,带来一些暂时的快乐,但原本可以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例如:锻炼身体、看书、陪伴小孩、……所以,虽然快乐作为激励本身是没错,但人们的快乐系统却有可能让我们处在快乐的“假象”中。
所以,快乐是重要的,但是快乐不是结果。它只是我们践行、努力过程中的情感状态。不要一味地寻找快乐,最后往往是迷茫。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客观分析现状,分析自身目标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并做好及时调整与反馈。这样才能在成长、蜕变中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结语】
作者马库斯说:“如果可以设计大脑,我会一开始就让深思熟虑的“理性”系统作为优先选择,以便在何时何地,都尽量采用理性思维而非简单的条件反射。”
而事实正好相反。人类的大脑进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而面对这种不完美,作为最高智慧的人类来说,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当我们明白了他们的本质,就会意识到哪些缺陷是我们需要改善的。而这也正是人类为什么会一直进步的原因。
因为“万物皆有裂痕,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