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为闷热潮湿的时期。
这段时间,你的身体在发生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全身乏力、无精打采、皮肤出油、爱长痘痘……没错,如果有以上症状,你可能已经成了一位“湿人”。
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
湿气是很多不适甚至疾病的源头。但“千寒易祛,一湿难除”,究竟该如何有效预防和祛除体内湿气呢?
中医的湿,分外湿和内湿。
外湿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痤疮、神经性皮炎等,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多表现为脾胃功能受损,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胖而无力,这是因为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
夏季,人体气血及阳气相对旺盛,符合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病原则,可借身体内的“旺火”赶走湿邪,此时可以说是祛湿的最佳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盲目祛湿可能损伤身体健康。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自行盲目调理不仅不能祛湿,还可能给身体埋下新的“祸端”。
通常情况下,湿气潜伏之处不同,表现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五类:
1.湿气上扰,会使人头昏、不清醒,出现头重如裹、身重如捆的感觉。
2.积于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
3.积于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可导致大便黏腻、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等。
4.若阻滞经络,会出现腰背四肢酸胀、疼痛、水肿等表现。
5.若伤及阳气,则可使人四肢乏力、嗜睡、畏冷等。
该如何排湿呢?
要防止湿气侵袭,须将外湿拒之体外,还要防止湿自内生。
日常排湿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饮食清淡适量
日常做饭时,在菜肴中加入葱、姜,以降低其他食物的寒性。
冬瓜皮、茯苓、陈皮、红枣等都是很好的“温补”健脾食材,适合大多数人。
还可吃些有清热、化湿、健脾的食物,比如桃子、西瓜、茄子、番茄等时令蔬果。
不要暴饮暴食,别一次吃太多生冷食物,远离太过油腻的食物。
经常运动出汗
慢跑、游泳、健走等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排出。
需要提醒的是,若天气炎热,应避免过量运动或大汗淋漓,可选择早晚凉爽的时间,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远离潮湿环境
洗澡洗头后要充分擦干,头发未干时不要直接入睡。
淋雨后及时更换衣物、鞋子。注意保持房间干燥,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打开风扇、空调等保持空气流通。
室温不要太低
温度太低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
平时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湿气较重时,最好开启除湿功能。
晚上早点睡觉
从中医角度来说,熬夜、睡眠不足易脾虚,进而引起水湿停滞。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保证6-8小时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