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我像平常一样准备看会书再去睡。一不留神看了进去,所以比平时都晚睡了会。好不容易有了睡意,准备去关床头灯,结果一扭头看见从门缝钻进来一只小老鼠,沿着墙边一溜小跑,然后消失在了堆满杂物的角落里。只听说波士顿虽然从来没蚊子,但是老鼠闹得厉害,没想到真碰上了。
我当时一阵尖叫,惊醒了已经熟睡的室友。虽然平时总标榜自己无所畏惧,但是那晚上给我吓得够呛。我主要不是怕和它发生正面冲突,我是担心晚上趁我熟睡时,它会跑出来咬我的脚趾。我站在门口,让勇敢的室友帮我检查了一下卧室,没有任何老鼠的迹象。没办法,我必须得睡,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听说老鼠喜欢黑暗的地方,我就大开着卧室的灯,还在厨房的地板上放了酸奶和麦片,引鼠出洞。头一天晚上就是这么折腾过去的。
起初,我没睡着,躺在床上把被子四角盖严实,脑袋罩了枕巾,生怕露出某个部位成为老鼠的攻击点,然后就开始翻来覆去地想:「我容易么我,为了房租便宜点,选了这么个简陋的公寓!暖气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水不给净化!墙皮薄得什么都听得见!窗户还时不时掉下来!卧室也没顶灯!厨房微波炉都不给!冰箱门关不上!卫生间的洗澡水忽冷忽热!现在竟然还有老鼠!怎么这么惨!怎么这么惨……」
一边想一边觉得委屈得不行,特别想哭。但是墙皮薄,大晚上怕吓着室友,就憋回去了。然后想到了米老鼠,想到了沃特迪士尼也是因为屋里有个老鼠然后有了灵感。反观自己,平庸如我,只想到房租和眼泪。脑子里过着迪士尼的卡通人物,最后终于睡着了。
第二天睁开眼睛,满脑子还是老鼠,小心翼翼地把床底朝天翻了一遍,确定老鼠没爬上来,才安心地钻回被窝,继续思考人生。我当时想给我妈发微信说我在美国有多惨,但是想想她一定会说「不是告诉你不要亏待自己,谁叫你找了这么个破公寓」,我就放弃了。因为我会觉得羞愧。美国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自己兼职挣房租和生活费,中国去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是父母供房租和生活费,我不想这样。
早在本科的时候就天天琢磨着毕业了就要独立,坚决不要父母金钱上的支持,不然以后跟他们争论永远没有立场,因为总是会以一句「花你身上的钱还少么,白眼儿狼」噎得我无话可说。
似乎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父母支付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那么孩子就理所应当地听从父母的管教,否则就是不孝。也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金钱是个抹不开的纽带。所以权衡之下,我只让父母提供我的房租,而自己尽我所能地挣生活费和其它一切开销,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对话中少一些金钱交易,多一些感情交流。
我在「通过金钱独立从父母那里实现人格独立」的路上马不停蹄地冲刺着,因为我想要自由,我想要话语权,我不想听到自己说:「妈,生活费不够了,给我打点钱吧」或者「妈,我想去墨西哥体验生活,给我打点钱吧」。我觉得当我一边说着要独立,一边却伸手要钱的时候,特别臊得慌。
但是独立就是要付出代价。学了这么多年心理学,我深谙两代人之间认知水平的巨大差异和不可调节性(特指让父母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选择作出让步:本着年轻一代的认知水平可以包容父母一代的认识水平这个信念,我开始使用他们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解决金钱和独立不可调和的矛盾。
首先,我明确了自己的两个身份,一个是孩子,一个是独立的青年。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孩子,这个角色永远无法改变,所以我为了让我们的交流主要集中在感情方面,我就要尽量减少金钱带来的束缚感。我希望我在跟我爸妈聊去墨西哥的见闻的时候,他们担心的不是我花了多少钱,而是享受我有趣的故事和见证我的成长。
而另外一个身份,独立的青年,是需要真正走出家庭才能成立和存在的。我现在没有能力负担我全部的开销,所以自己掌控余地比较小的房租部分,我就做足功课,找到最便宜的能够保证我正常生活的一处公寓,请他们负担。但是其它方面,我则是有几分钱,过几分钱的生活。这是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我这个礼拜课多,上班任务重,我兼职的时间少,那么这周的伙食安排就要自己做,坚决不出去吃。我想安排假期旅行,就提前开始攒钱,做好规划,有多少钱就订什么level的住处,破点也没关系,因为这就是以我现在的能力能给自己的生活,我享受到的是成就感和自由。
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我独自去了科罗拉多的荒郊野岭,没吃好没睡好。但是当我踩着过靴的雪地,感受着我自己的能力把我带出的这个距离,带入的这片土地,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自由。
然后我现在正逐渐地把这两个角色融合在一起:长成独立青年的孩子。通过这样的融合,我和父母的对话慢慢从「你生活费够不够」向 「闺女,再给我讲个好玩的事儿呗」转化。
80,90这一代经历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从小时候「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好孩子」到现在「父母怎么什么都不懂」,我们的角色转化得让人有点措手不及。父母还停留在「好好工作就是好孩子」,而孩子们都已经开始「老板,我要辞职,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他们需要我们给帮忙解释才能理解。
不要低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我身边学习心理的小伙伴们都养成了给自己的父母做psychoeducation(心理教育)的习惯,比如有的会讲同性恋是怎么回事儿,有的会讲酗酒的成因有什么,有的会讲情绪要怎么调节等等。他们惊为天人的对于新知识和新意识的掌握能力超乎我们的想像。能够有空间留给这样的话题,前提就是别再让他们操心你的经济问题。不是说你挣了大钱他们就不操心了,而是你有没有勇气开始承担一个独立青年的责任。享受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
很多人与父母之间出现的沟通问题是因为总是追求情感独立,却在金钱独立上犹犹豫豫。不想跟父母聊心事,但是经济紧张的时候却不得不进行一场干瘪的对话,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与我上边所讲述的是完全的背道而驰,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套牢在一个死胡同。我以前在独立和金钱以来之间纠结挣扎的时候,我是这么跟自己说的:「独立和金钱你选一个好伐,又想有金钱支持,又不想服从管教,你觉得合适么?」我觉得不合适,所以我选了独立,所以我决定和小老鼠和平共处。
以前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能听到「吱吱吱」的声音,我以为是暖气忽冷忽热的叫声,没想到是那只老鼠。打老鼠出现,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我的脚趾没事,我的食物也没见少,我估计它只是晚上过来睡个觉。暖气照样还是没有,热水照样忽冷忽热,楼下打架子鼓的声音还是高保真,但是我不打算跟我妈讲这些了,我准备给她讲沃特迪士尼创作米老鼠的故事。
【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欢迎关注我们:安慰记心理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