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都是性格硬朗的人,一个沉默固执,一个要强外向,吵吵闹闹几十年。反而这些年,荷尔蒙的衰退让男人女人,都脆弱了,倒是难得的一致,日子也比年轻时过得平和了些。
他们身上带着中国五十年代那代人的深深烙印,出身贫寒,农村孩子出来念书改变命运,一穷二白,无根无基,人生只有两件事:“挣工资”+“拉扯孩子”。人间的苦七七八八的受过大半,反哺父母,养育子女,已让他们整个青年和中年无法喘息,“自己”就是行路艰难时第一个舍弃的。
这代人很多如此,被生活耗尽了每一寸光,物质的贫瘠,晒干了最后一滴罗曼蒂克,精神一点点干涸,头脑中太多被那个年代灌输的坚石禁锢着。他们的“自己”就是伴侣,就是子女,就是工作,脱离这些,就什么也不剩下了。
所以,他们特别的执拗,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期待的安稳路线生活下去,每一个节点尽量准时,有时焦虑,有时颓废。朋友圈子功利性很强,退休时,很多圈子自动解散,没有可以沉迷的个人爱好,没有排解情绪的私人通道。只要发火,便是悉数当年吃的苦拉扯你的不易,固定的贯口。勤俭,孝顺,敬业,中国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只是把日子过得无趣了些,因为有趣需要时间需要钱,这对他们的以前,都是奢侈品。
说这些不是为了“毒舌”,而是“侧写”。他们如此艰难的世道依然竭尽全力保护着我得心灵,传递爱与温暖、健康的“三观”,变故之时毅然决然站在你的身后,这就是父母。理解他们的过往与心酸,才能消化他们的“不可理喻”,为人子女,感同身受也要比旁人做的深刻些才对。
如今,卸下重担,安享晚年的爸爸妈妈,看开了很多事情,也知道了什么是最重要的。老爸热衷钓鱼,老妈依然爱钻牛角尖,依然会争吵,但都学会了留余地,对待我也似乎更宽容了些。我们也经常带着四个老人和孩子一起旅行,含饴弄孙,享受生活,一切似乎开始显现它本应该的样子。
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余生如金子般珍贵,求同存异,我们似乎都懂了这些。家从来不是那个地方,而是那些人,岁月漫长,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