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旨在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清除形式主义的“障碍”,让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这是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

减负,是为了让干部有更多时间“沉下去”。基层工作的核心在于“实”。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环境整治,还是社区治理中的矛盾调解、民生服务,都需要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寻常巷陌,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真实声音,解决实际问题。现实是,过多的会议、文件和报表,占用了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常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忙于应付各类检查和材料报送,却无暇顾及那些需要深入调研、细致谋划的“硬骨头”。减负,就是要把干部从文山会海、表格材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掌握实情,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减负,是为了让干部有更多精力“谋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基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重任,这需要基层干部具备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但过度的督查考核和责任压力,有时会让基层干部产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甚至出现“为了应付检查而工作”的现象。减负,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干部能够聚焦主责主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谋划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项目落地上,真正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领头雁”。

减负,是为了让干部有更足劲头“干实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名目繁多的创建达标、层层加码的责任状,让他们不堪重负,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减负,是要“减”出实效、“减”出活力、“减”出担当。通过规范各类创建示范活动、清理不必要的责任状、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轻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布尔津县委组织部 董士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