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对网络社交完全提不起兴趣,并且潜意识里觉得依靠网络社交建立起来的关系,要想获得持久的稳定和发展,必须落实巩固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否则看似再牢不可破的关系,也会在现实轰隆隆的巨轮来临之前,变得微弱不堪,持久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会在时间无情的冲击下变得有如昙花一现。
我微信上有很多好友,但有的从没聊过天,有的仅仅打了个招呼,就没了下文,还有的,会在平日里冷不丁的给我扔来一个投票链接,或一张徽商淘宝的二维码。
除此之外,他们的名字一动不动的躺在我的好友列表里,好像钉在了屏幕上一样,永远都不会跳出鲜艳的红点。
因为对网络社交丝毫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所以我在一些热闹的群里很少冒泡,只喜欢看别人冒泡;逢年过节的我也懒得对好友群发个祝福,只会特地对某些朋友聊上两句;我也很少在朋友圈发表动态,却喜欢默默地刷别人的动态。看心情点赞。
我就是这样一个在网络社交上很不起眼的人。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名字也同样躺在别人的好友列表里一动不动,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把我拉黑,大多是没有,因为我很少骚扰他们,也没有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他们大概忘了有我这么一个人。他们好友列表的名字密密麻麻,所以哪怕有一天我消失了,他们也丝毫不会觉察到。
我喜欢在网络社交上看热闹,但不喜欢参与其中,因为热闹的维系需要热情,而我是个对网络社交谈不上热情的人,所以我不能试图去挽留一件我并不擅长的事。所以这件事说到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太过慵懒和随性。
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一个生性孤僻,对于人情世故冷漠而淡然的人。我只是不喜欢浮于表面的热闹。
相比较网络社交,我更喜欢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里,那些让我感到真实而有力的东西上面去。
真实就是他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力就是我能身体力行的参与其中。而网络社交这两样都没有,所以我不怎么喜欢他。
但把时间往前推上个八九年,我不是这个样子。
那个时候,我们刚刚打开网络社交的大门,QQ,微信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开始流行。
这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太过年轻,太过年轻就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对身边的一切,怀有一些不切实际的,但又自以为是的浪漫臆想。并且保持着旺盛倾诉欲。
而现实生活里,这种倾诉欲又无法释放,换句话,我们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好刷新一下自己的存在感,既然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倾诉目标,那就只好把它转移到社交网络上。
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和小秘密,我们需要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或者说,有个可以随时证明自己存在感的可靠伙伴,这个时候,网络社交和网友就变得极为流行。
在网络上,一个人可以极其简单的掩饰自我,把别人乐意看到的一面拿给对方。所以,一个有着强烈倾诉愿望的人,不难在网络的另一端,找到另一个同样有着倾诉需求的人,并且两个人看似相互理解,相互慰藉,好像在这种虚拟又短暂的关系里,一切烦恼和麻烦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但你又发现,一旦你关掉了网络社交的大门,重新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你又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一切棘手的麻烦又重新扑面而来。那些在网络中运行自如的规则,在现实生活里并不适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的异地恋情侣们,能够走到最后的少之甚少,大部分的恋情,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无疾而终。
有时候一段感情的终结,并不仅仅因为这段关系里的双方不够相爱,也不是恋爱中的某一方无法做到从一而终,而是有些现实中能给的东西,网络上无法做到。
谈恋爱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一段感情无法给你带来持久的温情和力量时,那他就会被时间的细流一点点冲淡。
关于网络社交,我还记得这样一件事。
几年前,我和一位同样爱好写作的笔友在网络上聊天,那时候我们在一块谈谈文字,聊聊理想,相处的很是愉快。后来假期结束,我就跑去县城里读书去了,再联系时,已经是三个月之后的事。
那时候我刚放假回家,立马想起了我这位志同道合的笔友来,于是赶紧拿起手机给他打了声招呼,却迟迟等不到回复。
我以为他在忙,直到消息推送再一次响起,我急忙推掉手中的活儿,火急火燎的打开去看,映入眼帘的却是四个鲜红的大字:
您好。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