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按理,认识了解原生家庭应该是解开我们心结走出迷雾的途径和方法,可事实是,很多人对原生家庭的认知越多就越纠缠于这种漩涡中走不出来。
我曾经就在这样的心境中纠结了很久。
我们姐弟三人,姐姐是带着众千宠爱来到这世上的,爸爸,爷爷和爷爷的父辈都没有女丁,姐姐是家里的老大,又是女孩,结果所受待遇是自然可以想到的。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我们家这个老三的出生很有些传奇色彩,据说他刚刚降生时,家里养了多年从不啼鸣的老公鸡竟清脆地啼起鸣来,奶奶乐得从炕上一下蹦到了地上,寻思着后辈里定是要出一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人。我是早产,又是个女孩,生下来虽说没称,听奶奶讲还没有家里养的猫大,而且妈妈比划来比划去都觉我一个腿长一个腿短,病殃殃的残疾儿躺在那儿,还奢望什么大好的光明前途,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家里七口人,奶奶和妈妈喜欢姐姐,爷爷和爸爸喜欢弟弟,我就成了那个尴尬的老二。这种出生序列和家庭氛围让我从小就很敏感好强,像一个受伤的刺猬,随时准备刺扎那个走向我的人。妈妈给姐姐买衣服如果没有我的,家里准会爆发一场战争,回想起那个斗来斗去伤了别人又躲在角落独自疗伤的小女孩,我总是不能自已。这样的情境又把我培养的很独立很有主见,尽管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关注,可我的成绩一直很好,相反记忆中经常闪现妈妈辅导姐姐作业的一幕幕场景,但是姐姐的成绩却总是不尽人意。
原生家庭的烙印就像一种基因合成你的细胞流进你的血液,你似乎永远都走不出来,即便你长大了远离了,现在的你成了什么样子,过的好与坏,你总能顺着原生家庭这根藤找到理由,你一再试图摆脱却一直伴随着你记忆的伤害时不时会跳出来扎你一下。你的性格,你的婚姻,你的子女教育所有你参与的活动的任何环节出了差池,你都会情不自禁的归因于你的原生家庭,让这个潜在的无形的大手为你的一切结果埋单。
那个在人人羡慕的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每每谈起的竟都是儿时作为教师的妈妈对她如何严厉甚至苛责的细节,作业不好时罚站,考试分数低时冷嘲热讽,跳舞偷懒时打骂相加,妈妈这种追求完美的性格让她极其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的她觉得自己如何努力都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考学结婚生子,她一路摸爬滚打,撞的头破血流,她自卑,抱怨,觉得原生家庭毁了她的一生。那个由于父母工作忙而被忽略的孩子,长大后不断索爱的艰辛等等等等,原生家庭真就成了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怎么努力都走不出的阴影吗?
后来我有了孩子,我的再生家庭成了儿子的原生家庭,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性格的形成,渐渐的我发现,父母这个职业真是太难胜任了,面对个性迥异的孩子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哪个父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几个父母可以理直气壮的拍着胸脯说自己做到了百分百问心无愧了无遗憾,因为成长教育本身就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固定模式,千百万个家庭有千百万种形态,做父母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意识到这些,渐渐成熟的我试着以当年父母的角色走回过去,会释然会放下很多曾经羁绊我的过去。
既然这个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原生家庭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那就坦然接受,接受它的好与坏,接受它给你带来的快乐或悲苦,自卑或自信,只有接受了才能面对,跳出埋怨迁怒的怪圈。把它带给你的正面信息无限放大,比如我,由于父母的忽略虽然造成了我的敏感也成就了我的自由,我没被压抑的个性从来都是我引以为傲的资本,夹在姐弟间我学会了争取爱尽力做事的积极向上的品格。那个抱怨妈妈严厉的女孩大可以感谢妈妈让她学会了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是妈妈的坚持让她能弹琴会跳舞,掌握了受益终生的技能,每一件事,只要我们用心找,总能发现它好的一面。
在原生家庭中受影响的人,如果一味的把责任推给父母,那你永远也独立不起来,也就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我们无需将上一辈的问题当做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我们要学会在创伤中自我疗愈,告诉自己是那段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和属于你的与众不同的人生。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在简单粗暴非打即骂的爸爸和一味迁就过度保护的妈妈的夹缝中长大,曾经心怀怨气表里不一的她通过各种积极的途径抚慰自我改变自我,她的一次次顿悟让我们惊喜的发现她在自我拯救的路上走的多坦然多励志。
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握手言和吧,它虽是我们抹不去的一部分,但它随着时间已经渐行渐远,把伤痛留在过去才能开始新的生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没有谁定义哪种人生就是成功或失败,相信那个已经释然却有着原生家庭烙印的你会主宰自己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