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一生中持续增值的事情,每位读书人对阅读的热忱与挑剔都值得尊重与深思。而书店,是读书人安栖的灵魂圣地,遇见自由的精神,与心之向往的远方。
三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中,书店与我,就像阴暗围墙内的我寻找天地间投射下来的一抹光明,它调皮地转身躲躲藏藏,始终遇不到一块。
小学时代,老家乡下交通闭塞,信息传递不发达,整个镇没有一家像样正规的书店。我们买新华字典需要先全班报名上去,班主任报给段长,然后统一去县城采购,大概一周才拿到手。
一本本崭新地、散发着书香的新华字典,同学们好拿爱不释手,一是来之不易,二是新华字典就是我们读书伴侣,每次语文课都离不开他,一有不懂,通过几种查找方式,总能快速锁定找到对应的拼音和书写顺序。
新华字典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书籍,而书店还是陌生遥远的,它成为一个出现在书本上的一个令人期待的字眼。
中学时代,学校门口的两家书店络绎不绝,上课前,放学后或者晚自修后,总能看到一堆堆学生蹲在地上或者紧靠书架旁低头看书。
这是书店又不是正规的书店,里面大部分是学生需要的学习文具,铅笔、圆珠笔、本子,除此之外几摞书本特别畅销,那就是合个学科的学习助手,“课外几点通”、“语文/数学全能通”……真能称为书店图书的可能就数那些年特别流行的“意林”、“青年文摘”了,难得的安妮宝贝、格林童话啥的都是旧书本。这里的旧书本不是老板二手回收,而是看的多多了,手摸得多了,书本自然陈旧破烂了。
高中,我进入了县城一中,终于离书店近了一步。县城八角亭就有新华书店,体育场周边也有连锁书店,我们一中学校旁边也有3家书店,这些书店区别于卖文具和课内补充读物的文具店,它们更加优雅休闲,整齐的书架陈列着满满地图书,有现代读物,有周刊杂志,认真翻阅还是看得到为数不多的历史读物,但基本被现代流行书本覆盖着,老板如果不认真翻腾一番,还真的找不到。
校内的读书馆是令人“肃穆”的,十几年前还没有电子阅读区,图书馆四层都是历史读物或是学科类研究类书籍,这座图书馆“脱离了”低级趣味,前往借书的大部分人文科班练习生或者学科类老师查找相关文献。
整体来说,来到了县城,对于“书店是知识的海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它并没有让拘谨而又忙碌的我经常逗留。我的一心都在练题、练题。
到了大学,跑书店的时间多了,选择也多了。师大大门口一排的门店,有一般是书店,应有尽有。
大一的时候最喜欢周末去书店看书,后来我发现书店不纯粹,每个书店都有空调、免费开水,每个角落都有年轻男男女女,手捧书本,眼看对方,“安静”地传情达意,这是一种高级的谈恋爱。
这地虽然舒服,我慢慢转去一家传统书店,每次这次保温杯,手机充满电,周末可以坐上半天,然后出门吃个午餐去学生那里上门家教。
学校出来后,再进去书店是在去年。
本着带孩子感受知识海洋的目的,我骑着电动车载俩小朋友去书店。无奈寻找一番,都不允许五岁以内小朋友进入书店,店主都说,这么小不懂得看书,会影响别人。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老板不在且书店管理人员是我老乡的,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求我们不要大声喧哗。
于是,我们娘仨找到一个儿童专区的角落,我先安排孩子坐好,接着找来一堆适合他们的儿童绘本、卡通绘本故事。没想到,孩子进去书店,比去游乐场还兴奋,屁股抹油似的,各个书栏过道走动,一会拿绘本,一会拿花花绿绿的3D动画本,任凭我挤眉弄眼示意他们坐下。好在孩子还算懂事,只是好动,还算安静,小家伙可以和大人一样安静阅读二十分钟,虽只是走马观花,我觉得特别了不起了。
我想这暑假多带他体验书店,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三次的时候,那位老乡过来和我说,负责人经常看到我们来,有意见了。她说,孩子确实不适合进去书店,影响中小学生甚至成人阅读。
“那边也有小孩子进来呀?”我问道。
“他们是来买书的……”,我听明白了管理员的话。我买了一本绘本就带着孩子离开。
今年来,再也没有进去书店过,而是网上定期买一些书,我和孩子一起看。
作家 梁文道说:
“书店是交流的地方或者体验的地方,或者跟新的人或者新的东西,遇见的”。
作家郝景芳认为:
“书店丰富着我的人格,它们让我知道该尊敬什么样的人。
“书店有可能成为一个城市里面关键性的节点,有了它这个城市就不孤独,那没有它,也许这个城市就是孤独的。
书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精神食粮的培养基,然而因为信息传递、交通闭塞、商业氛围的影响,我们身边真正的“书店”少之又少。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每个人心中都应该为书店留出时间与空间。
【齐帆齐微课第165篇,字数1837,共累积264438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