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理解“世界的祛魅”,韦伯这个被人引用最多的术语。这个短语字面的意思就是“世界被祛除了神秘性、魅惑性”,换句话说,也就是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中有一种神秘性,后来被去除了。其实很好理解,无论在哪个文明里,古人都相信有各种神仙、鬼怪、精灵。而这些神秘事物构成了古代精神极为重要的的一部分,让人类和整个宇宙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所谓的宇宙秩序,古代人从这种整体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获得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据。
那么,祛魅意味着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用理性的力量驱散了神秘的魅惑。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叫“宗教理性化”,就是驱逐原始宗教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在这个阶段,祛魅并没有瓦解宗教,反而使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但是祛魅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取向,要拷问的是所有的超验、所有神秘的东西,这个逻辑链条一旦展开,是不会停下来的。所以祛魅的第二阶段很快就转向了宗教本身。
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是理性化活动最典型的体现,依靠的是冷静的观察、可靠的证据、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证。科学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可观察、可检验、可质疑、可反驳、可修正的,它在根本上抵制一切神秘和超验的事物。这个逻辑发展下去,最后还是会挑战宗教的精神主导地位。自然世界被客观化了,不再具有神性和灵性了,成为可以用冷冰冰的因果规律解释的物理世界了。那么,这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韦伯那篇著名的演讲《学术作为志业》中,有一个段落曾无数次地被引用: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当然,韦伯揭示的“世界的祛魅”,不带有好坏价值判断的色彩,这只是一个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一方面,他知道,这个祛魅的“梦醒时分”对许多人来说,在精神上是格外“荒凉”的,会让人茫然若失。信仰失去了以往神秘的根基,而理性主义的科学又不能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韦伯也知道,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的真相,你高兴也好,失落也罢,我们都必须直面这个真相。这就是所谓现代性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