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光背后
曾经的中国首富盛大总裁陈天桥曾回忆说:
“记得2000年,我决定引进《传奇》,测试的时候,也是玩到不可自拔。 有一天我突然跟我太太说,从昨天到今天玩了个通宵,让自己级别涨了两级,然后发现我砍出去这把刀,只是多加了一道白光而已。我记得这个刀法叫做半月刀法。 我说,难道我们玩游戏追求的就是这么一道白光么? 当我认识到我在虚拟世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不过就是美工在上面给你加的一道白光以后,我就把这个游戏给删掉了。 在36岁生了一场病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人生的这场游戏,获得的名誉、地位、金钱,不过就是半月刀法上面的那道白光,我为我的名誉去争取、去辩解,为金钱去努力去奋斗,和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区别? 所以36岁以后,我就离开了CEO的位置,离开了给我荣誉的环境,出售了给我带来财富的公司,我希望去寻找这道白光背后的东西。”
白光背后有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总是在执着的找,仿佛那是自身缺失的一部分。
白光背后,我把它称为内核,是种源于自身、内心自发愿意重复去做的事情。
内核什么时候找到,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也许很多人一辈子也找不到。
之所以找不到内核,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聚集于“内”。我们的身体、心理、行动都在向外看,过于关注外在世界,模糊了自身的需要和选择。我们不断地被外在的声音与奖励所驱动,但那不是我们“想做”和“愿意做”,只是我们“需要做”或者“不得不做”。
他们觉得我适合干这个。
领导说我应该转岗。
家人说我应该要稳定一点。
当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他们说”,那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内核。我们只能在一个看似稳定的岗位燃烧生命,等到变革的时代来临,然后被迫失业,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面临的残酷事实。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沉迷在白光中,少有人能透过白光找到背后的东西。白光的背后,为什么这么隐蔽,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2-内核特点
老喻的新书《人生算法》里,给出了内核的两个特征:简单和有构建系统的潜力。
简单是说可以大规模的复制,不用依赖太多外部条件。
有构建系统的潜力指能形成体系,可以建立足够宽大的护城河,有较高门槛,让别人难以跟风和复制,因此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不管对人还是对公司,最好做的买卖都是垄断生意。
像樊登老师,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建立现在的樊登读书。他最初是喜欢分享读书的心得、笔记,让大家看书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但最后意外成功后细究下,读书是项可以大规模复制、又能够反复做的事情。在分享读书的过程中,他建立了个人IP,不断丰富读书类别,形成了现在的樊登读书,既满足了多场景学习需求,又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了“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什么书、读书效率较低”的难题,这是他的复杂系统,也是他的护城河。
这两个特点便于我们按图索骥,挖掘出白光背后的隐蔽,看看找到的内核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真的值得全身心的投入。
如果真的找到了,再追问下,是否会大概率的发生,能否被复制,是否有长期发展的潜质。
一辈子中感兴趣的东西会很多,会随时间、环境而变化,但是内核,一定是在长期时间下价值倍增的东西。
-3-谨防掉坑
内核这么隐蔽,在寻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欺骗我们的认知。在很多时候如果不知道一件事该怎么做,那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去做对这件事有害的事情。
(1)不要本末倒置
一个人想要过上快乐的生活,他觉得有钱就能快乐,于是拼命赚钱终于有了100万,之后他越来越忙,也没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
当他赚到500万的时候,孩子吸毒了。他想,孩子可以再生。
还是没有停止忙碌赚钱的脚步,结果妻子也跑了。当他终于有千万身家的时候,得了癌症死了。
我们经常只关注结果,那么很有可能方法是对的,却做了错的事,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缺少正确内核导致迷失了自己。
(2)不要脱离实际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马云这一句话鼓舞了许多人。
梦想是要有,但不能脱离实际。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那个足够简单可重复的、有意义的事,才可能成为新的支点。
换句话说,内核是向内寻找,本身就存在于心灵深处。我们只需要发现它,打磨它,有一天让它光彩夺目。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3)不要人云亦云
机会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少有人发现它,等到大家都看到也就不是机会了。
当自己拥有一个好的视角,好的契机,或者自己所做的不被人看好,只要我们确定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走下去,时间的复利会带来奇迹。
比如写作,比如阅读,比如学习……
把目光放长远,如果我们的人生活到120-150岁,你希望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
-4-Go
人生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有一个内在的动机。如果想要不输,秘诀在起心动念的地方。
每一桩恶行,每一个善举,都造就了我们的未来。
Each pile,every act of kindness,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 rebirth.
换句话说,在给自己人生愿景、终极目标时,已划定了我们人生的格局。
把握这个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找寻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内核。
擅长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
在静下心来时经常问问,或许最终又会回到经典的“司机三问”:你是谁?从哪来?到哪里去?
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找到内核,找到自己的终极追求,这个过程或许更像是渐悟,在路上走着走着发现了想做和必须做的事,在追逐目标时不断调整纠偏,在北极星指引下朝着心中的那个方向大步向前,只要路是正确的,我们总会在路上留下痕迹。
梦想太大而又没有实际行动,一切终将是泡影。
处于当下的环境中,我们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外面有太多的信息干扰到了选择,你会觉得这个是需要的,那个也是需要的,结果是一个也没能做好。
不一定是找到方法了再去做,有时更需莽一点,Go!
借用《人生算法》里的一句话:
Get out of your head and into your life.
鸣谢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案主曹志斌主创,以下各帽人员协助。
白帽:郭帅
红帽:赵丹
黄帽:王金 、周晓辉
黑帽:金鑫
绿帽:李海丽、翟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