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文
01
放假回家,走在街上的时候,擦肩而过一个面孔,感觉有点点熟悉,但一时想不起名字了。又往前走了两三步,停了下来。
回头一看,他也同时回头了。
“原来是你呀!“
我们两个几乎同时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啊!”
“看你精神抖擞,皮鞋锃亮。混的不错啊”,羡慕的我微笑着说。
“哪里,一般般吧。今天我有事,加个微信。我们回头找个地方出来聚聚,快5年没见了呀。”
“好,好,好。”我频频点头,麻利的掏出了手机,相互添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就友好的道别了。
在往回走的路上。我好奇的翻看着他的朋友圈。
美食,旅游,出海,酒会,隔三差五的会发一些励志短句。
手指一边滑动,我的脑子里在快速回忆着他的从前。以前调皮又邋遢的他,想不到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混得风生水起。果然不能小看人啊!
在看看自己。
额~真的太TM普通了,普通得丢在人海之中,根本不会看到我的存在。
02
晚上,吃完饭过后,我的微信,“叮”的一声响了。
原来是他。
他约我明天出去,吃个饭。
有些惊讶。“这速度,也太惊人了吧。“我心嘀咕着。
但是好奇心的驱使,让我一下子答应了他。
第二天,我们在一个饭店见面了。他穿得一丝不苟,干干净净。貌似头发还专门做了定型处理。我略微感觉,这次聚餐是不是“规格”有些高了。由于多年前,有过交集,算是个朋友,所以也没多想。
吃饭,中途。我试不试被他手上金表晃到眼睛。羡慕嫉妒恨的我,小心的打探着着他的经历。
“喂,你这几年也是混得太好了吧!莫非中了六合彩?“
“哪里,哪里。接了一些小项目。这几年,还可以,赚到一点点。“
“你这,还是只赚了一点点啊!你是要气死我呢。你必须带我飞呀。“我假装生气,又半开玩笑的说。
“你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深入聊聊。或许可以一起做呢”
我想不到他这么爽快。一下子压抑不住脸上的笑容。嘴里的菜,差点掉出来。
饭桌上,我们谈天说地,当然更多的是他占主场。
饭后,他爽快的买了单。拉着我,往外面走,说。
“你着等一下我,我开车过来,这就带你去我工作的地方看看。“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呆呆地站在原地。不一会儿,一辆大奔,停在了我的面前。他探出头来,说,叫我。“上车吧“。
豪车啊,里面的内饰,不用摸,看看就知道不便宜。好奇的我,悄悄地打开了百度。
两次加载之后,眼睛差点掉出来。妈呀,这车将近110万啊~
心中各种膜拜。小眼神,不断的朝他看去。
03
5分钟过后,他的车子,开到了一个商住两用的公寓下面。
“走吧,看看去。“
我们上了16楼。当他推开门的时候,我彻底震惊了。
10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面。放了将近20台电脑。30多个人,在里面打电话。各种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人太多,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我隐隐约约听到,他们说什么一手美元,什么代理权的。。。
那个朋友得意的说,“现在就这么多,可能马上就要换大一点的地方了。“
朋友把我带一边,有点亢奋的我说。“我们这基本就是从网上找到客户,然后和聊天,想办法让他加入我们的会员,再我们,平台上买东西有高额返现。或者拿个代理权也行。5万一个代理权。后台可以各种修改。Balanbala ,,,,,,你可以拿个代理权,试试~”
我脸色有点僵,这样听他说了半个多小时。借着电话闹钟响起的机会,我走出了那个公寓。
随后瞧瞧地将他拖离了好友圈。
半年之后,我在当地新闻的经侦版面,看到了他。
04
在那之后,我一直寻思着为什么骗子们,都喜欢搞包装,行头,派头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恐怕要运用要两个经济学思维。
第一个思维是,信息不对称。
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掌握同一件事情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就像我的那个的朋友,虽然多年不见,彼此不了解。但是他的穿着,佩戴装饰以及座驾各种东西,都是大牌子(属于公众认知信息)。传达给人的“信息“就是,这个人挺看似有钱的,应该混得挺好的。
当你接收这类“信息”足够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信任。
不过这还不够。
第二个思维是,启发法。
这个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以前,传统经济学家们认为,人们在做出一个决策是,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大量数据,概率分析的结果。但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却批评了这种论断。
他们探究发现,人们的一个决策或判断,往往是根据自身已有的“最多,最频繁”信息的匹配程度而做出的。他们把这种决策方式称之为“启发法”。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脑海中或者接触的信息中(接触信息的渠道往往是电视剧中)。有钱人和做大生意的人,往往西装革履,穿金戴银,气质优雅,谈吐不凡。于是呼,这就形成了,我们对于“有钱人”的框架理解。
当我们身边出现一个,相同配置(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人时,我们就会不由地主的得出一个判断——他是个有钱人或做大生意的人。
而这种判断,根本就脱离了基本的概率和分析。
就是因为,有“信息不对称”和“启发法”的影响。导致了我们经常做出“荒唐“和”武断”的判断。这也就解释了骗子们为什么这么讲究包装和行头。
嗯。话说到这。
以后,你应该知道怎么看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