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道德仁义礼,是为了对孔子思想更好把握。《里仁》篇主要探讨仁与义这二个概念。《八俏》是《为政》的姐妹篇,讨论的是教化的问题。《里仁》是《学而》的姐妹篇,讨论的是“不亦乐乎”的真正的快乐是修养自己的快乐,是人生为学的功夫。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二章形成一个段落来开篇,直接点题。“人要安住在仁的境界里,那才是美好的。如果不能安住在仁的境界中,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指出人的心理状态,为人处事的心态,要安处在仁和的状态,用仁和的心态来待人接物,那是非常美好的。
许多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说人在选择居住的地方时,要选择与好人住在一起,不要与坏人住在一起,这种解释太牵强了。很多论语的注释,甚至一些专家学者的注释,都是牵强附会,让论语读起来充满了腐朽的味道。这不是孔子的错,孔子是生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是那些专家学者注释有问题,没懂得孔子,牵强地解释字义。如果说要选择与好人住在一起,真正的好人是很难找的,好里有坏,坏里的好,找到好人这要求太高?再说,好人如果变坏了,我是不是要搬家,那个成本太高了。
其实,与下面一句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一对照,上下文一连读,你就很明白,“里仁“就是“安仁“的意思,就是久处约、长处乐的意思。所以说,许多人把《论语》当成语录体割裂来读,来理解,解释得奇奇怪怪的。上下文一连贯,许多意思非常明白。《论语》是有严谨的结构的,要用诗的精神,把握内在的内涵来理解。
里仁,是指要安住在内心的仁,就是久处约、长处乐,那个才是美的。这是内心修养的一种美。孔子经常讲,保持内心的修养,贫穷也是非常愉快的,这并不是傻乐,不是傻傻地追求一种空洞的精神,就是执着在精神,就当成快乐。如果这样认为,就把那些修养自己的人看得太傻了,这些人的身心有真正的安乐!有里仁为美的那个真正的美。我们来看看孟子是怎么自己美的。
孟子说: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修养浩然之气,一定要从积累道义开始,不要预期一下子就达到目的;心里不可忘记它,也不要硬做而助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