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整理出来的思维导图,是按照个人理解重新排列的,与书中顺序并不一致,并且过滤掉了个人认为不太重要的部分,比如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只保留了这个篇名。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上图“阅读的层次”的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两部分,所以这个思维导图里,这两部分占据了大概80%。本书就是在各个阅读层次里,通过大量阐述,将阅读的各种规则一一道来,这些规则我在图中,用蓝色加粗字体标注出来,已达到醒目效果,这也是这本书的主旨部分。
下面分两部分:
1、对思维导图中有?图标的内容加以说明;
2、整理的读书笔记。
一、思维导图中含?图标的内容说明
粗浅的阅读(针对比较难懂的书籍,读第一遍时,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
……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
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注:检视阅读阶段,不要纠结在一些细节上)
知识与行动,对应理论和实用
但是,你可能会问,我们在看论说性的作品时,不就是在接受知识的传递吗?这样怎么会有行动可言?答案是,当然有,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知识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发明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还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在多种技术领域中校正人类的运作技巧。这里我们要举的例子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种说法,也就是科学与科技之间的区别。(注: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
追求知识本身以外的事上,他们关切的是哪些知识能帮忙解决的人生问题。他们也传递知识,但永远带着一种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观点。(注: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注:必须能说出来)
二、整理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2017-04-10 22:23:32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2017-04-11 22:34:35
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
注
针对一本新书,先检视阅读,以了解这本书整体架构。
2017-04-11 22:36:57
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这个比喻蛮恰当的—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2017-04-11 22:55:48
比起一本目录完全开诚布公的书,出版商也觉得越少揭露内容纲要,对读者越有吸引力。
注
是啊。如果目录上面把对应的章节大体内容都写出来了,那么大家看完目录之后也就能够判断出来要不要买这本书了。
2017-04-11 23:07:40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
2017-04-11 23:08:15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注
(接上一条备注)
2017-04-11 23:14:15
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
注
检视阅读阶段,不要纠结在一些细节上
2017-04-11 23:17:40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我们都同意,大多数人应该有能力比他们现在读的速度还更快一点。更何况有很多东西根本不值得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来读。如果我们不能读快一点,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的确没错,许多人阅读的速度太慢,应该要读快一点。但是,也有很多人读得太快了,应该要把速度放慢才行。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应该是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注
针对性的快读或者慢读。值得注意的一点,有很多东西不值得我们花很多的时间来读。
2017-04-11 23:20:00
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
2017-04-11 23:21:24
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
2017-04-12 07:39:23
专心一致也就是主动阅读的另一种称呼。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就是读得很主动,很专心。
2017-04-12 07:45:31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2017-04-12 07:46:50
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2017-04-12 08:19:46
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2017-04-12 08:42:58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阅读
注
从许多规则中养成阅读习惯;逐一分解众规则并熟练起来,然后融会贯通。
2017-04-12 08:33:37
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将所有的动作连结起来,变成一个优秀的滑雪高手。
注
如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上所讲的精深练习,先逐个动作细分拆解,一一熟练起来。然后才是连贯起来。
2017-04-12 08:37:36
这是学习一种复杂技巧的基本知识。
注
细分拆解
2017-04-12 08:40:32
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也知道他用不着担心这些个别的行动,因为只有当他精通这些个别的行动时,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行动。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2017-04-12 22:16:10
知识与行动
注
对应理论和实用(加入思维导图)
2017-04-19 23:23:45
但是,你可能会问,我们在看论说性的作品时,不就是在接受知识的传递吗?这样怎么会有行动可言?答案是,当然有,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知识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发明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还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在多种技术领域中校正人类的运作技巧。这里我们要举的例子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种说法,也就是科学与科技之间的区别。
注
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
2017-04-19 23:25:50
追求知识本身以外的事上,他们关切的是哪些知识能帮忙解决的人生问题。他们也传递知识,但永远带着一种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观点。
注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2017-04-19 23:30:44
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2017-04-19 23:36:43
康德写了两本有名的哲学著作,一本是《纯粹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另一本是《实践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Practical Reason)。第一本是关于知,我们何以知(不是指如何知,而是我们为何就是知),以及什么是我们能知与不能知的事。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理论性书籍。《实践理性批判》则是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自我管理,而哪些是对的、有道德的品行。这本书特别强调责任是所有正确行为的基础
注
(加入书单)
2017-04-25 08:20:57
确实有某些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懂得如何利用人类共通经验来思考的人,可以坐在摇椅上就想出解决的方案。
2017-04-25 08:24:45
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注
(加入思维导图)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2017-04-25 08:28:02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否则这本书会显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法阅读。而烂书就是如此。
2017-04-25 08:28:39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注
1.规则二
2017-04-25 08:33:16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注
1.1必须能说出来
2017-04-25 08:37:09
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注
2.规则三
2017-04-25 23:30:54
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
2017-04-25 23:34:40
他说他可以用几句话将《奥德赛》的精华摘要出来: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在这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尽情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了他们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这个,”亚里士多德说,“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
你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个故事之后,透过整体调性统一的叙述,就能将不同的情节部分放人正确的位置了。
注
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一本书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吗?
2017-04-25 23:39:33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可以简述为:这本书是在探索人类快乐的本质,分析在何种状态下,人类会获得或失去快乐,并说明在行为与思想上该如何去做,才能变得快乐或避免不幸。虽然其他美好的事物也被认可为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像是财富、健康、友谊与生活在公正的社会中,但原则上还是强调以培养道德与心智上的善行为主。
注
要有概括的能力
2017-04-25 23:41:13
如果一个读者能用这样的方法掌握住《国富论》的重点,并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作同样的观察,他就很容易看出,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这两本书之间有什么关联了。
注
国富论和资本论这两本书可以放在一起看。
2017-04-25 23:48:32
就算你已经很熟练阅读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读每本书都要用上同样的力气。你会发现在某些书上运用这些技巧是个浪费。就是最优秀的阅读者也只会选少数相关的几本书,依照这个规则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纲来。
2017-04-25 23:49:12
因为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为任何一本书写出一个完美的纲要。
注
(接上一条批注)
2017-05-01 10:29:36
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
2017-05-01 10:29:56
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read out)。
注
(接上一条批注)
2017-05-01 10:33:34
这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注
3.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2017-05-01 10:41:33
要知道这前四个规则是有整体性,有同一个目标的。这四个规则在一起,能提供读者对一本书架构的认识。当你运用这四个规则来阅读一本书,或任何又长又难读的书时,你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注
四个规则,是对一本书架构的认识,也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放到思维导图,作为前四个规则的总结)
2017-05-01 10:45:44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注
前四个规则的总结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2017-05-01 10:51:46
简略来说就是:你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不过我们可以说得更精确又优雅一些: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2017-05-01 11:19:30
事实上,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如果你不能自己努力去了解这些字,那就不可能学会我们所谈的这种阅读方法。你也不可能作到自己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从不太了解进展到逐渐了解的境界。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2017-05-01 11:43:32
我们说一本书中真正的关键句中只有少数的几句话,并不是说你就可以忽略其他的句子。当然,你应该要了解每一个句子。而大多数的句子,就像大多数的文字一样,对你来说都是毫无困难的。我们在谈速读时提到过,在读这些句子时可以相当快地读过去。从一个读者的观点来看,对你重要的句子就是一些需要花一点努力来诠释的句子,因为你第一眼看到这些句子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只及于知道其中还有更多需要理解的事。这些句子你会读得比较慢也更仔细一点。这些句子对作者来说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很可能就是,因为当你碰到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时,应该会特别吃力。用不着说,你在读这些部分时应该特别仔细才好。
2017-05-01 11:46:48
但是对一些把任何内容都同等重视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书还是一团迷雾。他们在阅读时不管是快或慢,都以同样的速度阅读全书。而这通常也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不太重要。
注
该快的要快,该慢的要慢。
2017-05-01 11:48:12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2017-05-01 11:53:55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理想上,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
注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2017-05-01 23:15:38
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注
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
2017-05-01 23:24:24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注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总结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2017-05-01 23:31:42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注
独立的判断力;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2017-05-06 08:06:5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忠告。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2017-05-06 08:12:51
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泉源。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
2017-05-06 08:14:04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注
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
2017-05-06 08:15:17
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
2017-05-06 08:21:59
现在我们要摘要说明这一章所讨论的三个规则。这三个规则在一起所说明的是批评式阅读的条件,而在这样的阅读中,读者应该能够与作者“辩论”。
第一: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第二: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第三: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规则再进一步的话,就是要求读者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这样这个议题才不只是被说出来,而且会解释清楚。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注
(整理总结到思维导图)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2017-05-06 08:25:56
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懂一本书可以解释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认同。
2017-05-06 08:28:09
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当你的情绪很强烈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很有道理。
2017-05-06 08:29:14
在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2017-05-06 20:32:42
诠释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2017-05-06 20:39:37
太多时候,我们是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非阅读的质。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注
要注重读书的质,而不是量。
2017-05-06 20:41:52
我们并不是企图要指引你开始写作,而是要提醒你,运用本书所提供的规则,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当然,许多书都值得精读。但有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下就行了。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2017-05-06 20:44:22
同样地,一本书困扰住你时,我们也不会建议你去阅读评论这本书的文章。整体来说,在你找寻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
注
先自己读完,然后再寻求外在帮助。
2017-05-06 20:46:03
根据一般的阅读常识来说,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之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时,就应该要找外在的帮助了。
注
(接上一条)
2017-05-06 20:56:05
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这个规则尤其适用于一些学者或评论家的导言。
2017-05-06 20:56:15
你必须读完全书之后,才能看这类诠释或导读手册,而不是在之前看。
注
(接上一条)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2017-05-06 21:50:32
我们应该感激论说性的作品—哲学、科学、数学—这些学科塑造出我们活着的真实世界。但我们也不能活在一个完全是这些东西的世界里,偶尔我们也要摆脱一下这些东西。
2017-05-06 21:55:48
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三组规则,第一组是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第二组是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第三组是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我们称这三组规则为架构性、诠释性与评论性的。
2017-05-07 16:35:03
在这个想像的世界中宾至如归。知道一切事件的进行,就像你亲临现场,身历其境。变成其中的一个成员,愿意与其中的角色做朋友,运用同情心与洞察力参与事件的发生,就像你会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样。
2017-05-07 16:38:18
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我们在批评论说性作品时,关心的是他们所陈述的事实。在批评唯美文学时,就像字义所形容的,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它的美丽。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2017-05-07 16:50:49
不过,阅读故事与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采取实际的行动。想像文学可以引导出行动,但却并非必要,因为它们属于纯艺术的领域。
2017-05-07 16:51:52
要把这些文学作品读通,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与体验。
注
投入其中去感受与体验
2017-05-07 16:53:43
我们要给你阅读故事书的第一个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
2017-05-07 16:58:29
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如果只是触及意识的层面,像论说性作品一样,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小说一样也很重要,因为它触及潜意识的层面。
注
满足潜意识中的需要
2017-05-07 17:01:31
用不着说,后者会是
2017-05-07 17:01:12
一部伟大的作品,世代相传,永不止息。只要人活着一天,这样的小说就能满足他,给他一些他需要的东西—对正义的信念与领悟,平息心中的焦虑。
2017-05-07 17:03:43
就像阅读其他小说作品一样,能让我们的心灵更上层楼。
注
让我们的心灵更上一层楼。
2017-05-07 17:16:37
关于诗有一种很古老的观念,那就是诗人要向内心深处探索,才能创造出他们的诗句。因此,他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片神秘的“创造之泉”。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只要处于孤独又敏感的状态,都可以创造出诗句来。
2017-05-07 17:19:57
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是: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
注
1.
2017-05-07 17:20:14
阅读抒情诗的第二个规则是: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注
2.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2017-05-07 17:35:10
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
2017-05-07 17:43:05
因此我们阅读修昔底德的历史,不是因为他多么精准地描述出在他写书之前的那个世界,而是因为他对后代发生的事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说起来很奇怪,但是我们阅读他的书是为了想要了解目前发生的事。
注
历史书不一定非要强调历史事实的精准性,重要的是以史为鉴。这就是阅读历史书的意义所在。
2017-05-07 20:44:30
如果你阅读历史的观点是设限的,如果你只想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那你就不会从修昔底德,或任何一位好的历史学家手中学到东西。如果你真把修昔底德读通了,你甚至会扔开想要深究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念头。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以及未来。有一部分的未来是由现在来决定的。因此,你可以由历史中学习到未来的事物,甚至由修昔底德这样活在二千年前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注
这就是读历史书的意义。
2017-05-07 20:58:41
传记,就跟历史一样,可能会导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2017-05-07 21:18:04
“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注
说得有点意思,有点贬低教师了。
2017-05-07 21:26:20
科学基本上是归纳法,基本的论述也就是经由研究查证,建立出来的一个通则—可能是经由实验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案例,也可能是长期观察所收集到的一连串案例。还有另外一些论述是运用演绎法来推论的。这样的论述是借着其他已经证明过的理论,再推论出来的。在讲求证据这一点上,科学与哲学其实差异不大。不过归纳法是科学的特质。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2017-05-07 21:47:08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来自怀疑。那必然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的疑问,只是大多数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时代。
注
悲哀
2017-05-07 22:17:46
另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错。就算有答案,我们也常告诉孩子说没有答案,或是要他们不要再问问题了。碰到那些看来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我们觉得困窘,便想用这样的方法掩盖我们的不自在。所有这些都在打击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他可能会以为问问题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2017-05-07 22:18:53
但是我们要提醒你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这些问题的意义,确实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重大的贡献。
2017-05-07 22:20:00
我们一定要能够用赤子之心来看世界,怀疑孩子们怀疑的问题,间他们提出的问题。成人复杂的生活阻碍了寻找真理的途径。伟大的哲学家总能厘清生活中的复杂,看出简单的差别
注
赤子之心
2017-05-07 22:40:24
你惟一能做的是思考问题本身,简单来说,哲学就是一种思考,别无他物。
2017-05-07 22:41:58
真正好的哲学并不是“纯”思维—脱离现实经验的思考。观念是不能任意拼凑的。回答哲学问题,有严格的检验,以确认答案是否合乎逻辑。但这样的检验纯粹是来自一般的经验—你身而为人就有的经验,而不是哲学家才有的经验。你透过人类共同经验而对“改变”这种现象的了解,并不比任何人差—有关你的一切,都是会改变的。只要改变的经验持续下去,你就可以像个伟大的哲学家一样,思考有关改变的特质与起因。而他们之所以与你不同,就在他们的思想极为缜密:他们能整理出所有可能问到的最尖锐的问题,然后再仔细清楚地找出答案来。他们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来呢?不是观察探索,也不是寻找比一般人更多的经验,而是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
注
比一般人更深刻的思考问题。
2017-05-09 08:29:46
哲学的风格
虽然哲学的方法只有一种,但是在西方传统中,伟大的哲学家们至少采用过五种论述的风格。
注
18.1哲学的五种论述风格
2017-05-07 22:46:39
通常在一阵忙乱的探索讨论之后,苏格拉底会开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然后针对主题加以说明。在柏拉图这样的大师手中,这样的风格是启发性的,的确能引领读者自己去发现事情。
注
催产术
2017-05-09 08:28:23
用格言的形式来解说哲学,最大的好处在于有启发性。这会给读者一个印象,就像在这些简短的句子中还有言外之意,他必须自己运用思考来理解—他要能够自己找出各种陈述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论辩的立足点。
2017-05-09 08:40:26
哲学问题是要去解说事物的本质,而不像科学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哲学所询问的不只是现象之间的联系,更要追寻潜藏在其中的最终原因与条件。
2017-05-09 08:43:01
每当你一般性地谈到什么事情,你就使用抽象的字眼。你经由感官察觉到的永远是具体与个别的,而你脑中所想的永远是抽象又普遍的。要了解一个“抽象的字眼”,就要掌握这个字眼所表达的概念。所谓你对某件事“有了概念”,也就是你对自己具体经验到的某些事情的普遍性层面有了了解。
2017-05-09 08:45:06
换句话说,你在阅读哲学书时要用的方法,就跟作者在写作时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哲学家在面对问题时,除了思考以外,什么也不能做。读者在面对一本哲学书时,除了阅读以外,什么也不能做—那也就是说,要运用你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帮助。
2017-05-09 08:47:41
的确,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间题。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实在,而且还要有理论根据。
2017-05-09 08:50:20
你该明白一个没有信仰的读者要阅读神学书时有多困难了。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2017-05-10 07:13:24
社会科学家本身也有一个现象,就是为了要能跟得上时代,他们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重新修订他们的作品,新作品取代旧作品,过时的论述也不断被淘汰了。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2017-05-10 07:17:01
在作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2017-05-10 07:27:20
这个捷径是要靠你的检视阅读技巧来建立的。你收集好书目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在做检视阅读之前,绝不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检视阅读不会让你明白有关主题的所有错综复杂的内容,或是作者所有的洞察力,但却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其次,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2017-05-10 07:29:55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2017-05-10 07:32:29
总之,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2017-05-13 07:39:36
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2017-05-13 07:42:24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
2017-05-13 07:43:29
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for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