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台风“山竹”正肆虐而来,预计今天下午在广东沿海登陆。现在,室外狂风呼啸,门窗随着风吹雨打,有节奏地呼应着。广东省沿海各市已通知17日停工停课,并提示市民在台风登陆期间停止户外作业。
其实,早在周四,公司安委会收到台风预警信号时,各部门、中心按照三防方案周密部署防抗台风的工作,严格落实行动计划,全体人员严阵以待。
现场的工作人员需紧急撤离,但又必须保持待命状态,以确保台风过境后,恢复正常生产。当然,后勤物资保障必须及时响应,而我归属行政模块,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
昨天上午,我正翻看着最新杂志,享受着周末的闲暇时光,但也感受着强烈的焦灼感。因为落下了好多期,必须争分夺秒跟上。可是,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高度专注的精神及渊博的知识,反观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真是望尘莫及,那种焦灼感特别强烈。
放下杂志后,我看到手机有2个未接来电,其中一个是副总经理的来电,赶紧回拨。目前,他告诉我要协调好宿舍资源,目前安委会正在统计撤离人员总数,届时需提供相应的应急车辆和床位。
当时,我内心一咯噔,床位,我该去哪里找啊?公司没有自有的房产资源,员工住的房间都是租赁的,而临时跟供应商协商提供住宿床位,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费用怎么结算,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了解了任务之后,当即向部门经理汇报了情况,还没说完,对方直接说了一句:你究竟需要我提供什么帮助?
我只能立马回应一句,只是向您汇报一下情况。
随后,对方说,跟风子沟通协调即可。
于是,我又找了同事风子,跟他说了一下整体情况,他听出我语气中的焦躁,立马让我镇定。他还戏谑地说了一句,现在外面的阳光还挺灿烂的嘛,台风还没来,别慌。
这样,我们就通过电话和微信对接起来,他回到了办公室,接应了后勤的应急工作。而经理一开始建立了三个人的微信群,交代几句话之后,再也没说什么。风子也在群里即时反馈信息。
他镇定自若,条理清晰地处理这些烦杂事务,特别稳重。针对后勤房间中有疑问的点,他都细心周到地考虑到了,这是我特别佩服的地方。而这当中有涉及到外包人员的床位安置,他的协调沟通能力又特别强。当然,因为他从事多年的人事工作,与供应商接口人保持了稳定的沟通联系,关系也处理得不错。很快,他也妥善处理了。
此次后勤协调的工作,随时待命,及时响应,从早上10时一直忙碌到晚上10时,最终落下了帷幕。
我私底下微信感谢他,也电话跟他沟通,表达谢意。是的,这行政后勤工作原本属于我的工作职责,而他却毫无怨言地跟进处理。
记得在我整个人处于低谷时,曾经问过他,别人都不愿意帮助我,你为什么愿意这样毫不保留地提供帮助呢?
他只是微笑地回了一句,在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
2.
对于生活,我越来越笃定,生活必须和工作分开,生活归生活,而工作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除非工作是你生活的全部,也是你的热情源源不断的来源,你可以为之托付终身,无怨无悔。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只是为了生计或者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不得不苦苦坚持。很多时候,因为各种责任集于一身,而让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难怪有人说,中年人是这个社会活得最没有尊严的群体,而工作是他们紧握手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为背后等待他们的是一家子人的生计,他们完全没有资本来一次裸辞,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也是当下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恐婚的原因之一吧?一踏入婚姻的殿堂,扑面而来的是家庭生活,各种责任必须承担,习惯了独处的人,可能很难从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走进更深层次的关系网中,所以终究有些畏难情绪。
然而,这也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路,宜早不宜迟。有同学说过,我们不是富二代,更应该提前养儿育女,为自己的后半生争取更多的时间,脱离父老子幼的老年苦境。如今,他的儿子也已经快三周岁了,而我依然被各种催婚中。
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焦虑中,害怕与时代脱轨,被时代淘汰。于是,主动报名参加各种知识学习班,每天总有学不完的课程,未见焦虑感减弱,反而有增无减。
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处不在的便利性,同时也制造了各种假象:生活本来就该轻松惬意,高效人性化。恰恰就是这样的认识,我们离原来质朴的生活越走越远,渐渐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人工智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还是逐渐代替我们的思考,慢慢蚕食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无可救药地让我们依赖上这种生活方式?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没有必要为了打翻的牛奶瓶而苦恼,因为我们可以买新的!而且网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因此一键下单变得轻松可及。
3.
犹记得,以前修鞋匠和修伞匠随处可见。不知何时起,街头巷尾中,他们的身影不见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雨伞坏了,老妈都不舍得买一把新伞,而是直接交给修伞匠修补,只需花3-4元 ,一把雨伞又可以重新使用。
如今,背包里的那把伞已经陪伴我度过两年时光。前段时间,伞架里的铁丝不再像之前那样严丝密缝地咬合在一起。一开伞,那5-6支铁线条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甚是碍眼,也无法正常撑开。当时,第一反应是我该去买一把新伞了。
当时,用手拨弄一下,雨伞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只是时间久了,容易出毛病。可是,直接扔掉又可惜,毕竟有感情的。
今天上午刚好完成读书任务,老爸在客厅里看上海的谍战片,老妈在楼上休息,其他人也在楼上各忙各的。
于是,我选择当一回修伞匠!
不一会功夫,我就找到了老妈的针线工具箱,取出黑色的线和针,三下五除二完成穿针引线。
接着,将雨伞收合的那两片类似纽扣的小小布条用针线缝好,尽管功夫粗糙但勉强可接受。最重要的活儿来了,针对脱落的地方用针线缠绕雨伞各处的骨架,不断打结,使那些铁线条紧紧贴合在骨架上。剩下最后一根铁线条,因为之前被我用钳子整过,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遂愿。
于是,只能选择重走旧路,再次用钳子将那个弯钩进行修改,幸亏这次没有太费时间和力气。
修伞花了我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过没有丝毫焦虑感,因为当时平板里放着《朗读者》,听着女神董卿与嘉宾的娓娓道来,在他们睿智的谈话中,手中的活不紧不慢地忙着,不啻为一种享受。
当中,老爸也时不时将注意力从电视中转移到我这边来,我感觉到了他的视线,抬起头,他回头继续看电视去了。
拿着刚修补好的雨伞,我多尝试几次撑开收回的动作,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算是大功告成。最后,顺手将地面残留的线头收拾干净,内心是狂喜的,起码我可以亲自修好雨伞,与她再续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