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晨起。
奔赴小吴哥。古建筑群中最负盛名的吴哥寺。
等待吴哥日出。
黑暗中,微雨。
一群人毅然决定前行。希望热带多变的天气,在黎明前转晴。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开着手机灯光,“知道要去哪儿,但又不知去向何处”的状态中走了很远。
忽然,走过长长的漂浮感十足的一段路,弹弹地,软软地,第一次在黑暗中的又一种新奇体验。
直到慢慢看清,这是现代塑料泡沫浮板搭建在水上,渡河。
上岸,黑暗中仿佛没有尽头的一排古建筑。
漂浮的塑料泡沫板和敦实的石头建筑。没有路灯和手机照明。身边看不见但知道存在的石刻,看得见人影但听不懂语言的各国游客。
现代智慧和古代智慧,混杂、交错。
想象中,我们像闯入一片陌生地带,又像一群电影里探险的考古队,但真真实实地在雨中寻找期望。
期望迎接独特象征意义的第一缕阳光。
蒋勋先生说,吴哥的日出在春分或秋分的时候,太阳会从三座塔最中间的顶端上出来。想起中国古代的日晷,不一样的国度,一样的古智慧文明。
穿过空旷的广场,无边的黑暗,我们等来的不是日出,等来的是一场大雨。
肆意生长的榕树,一棵树就等于一把天然的大伞。
我们一群人一面在雨中补充能量,一面自嘲道:“回到儿时的野炊的感觉。这还野炊到国外来了。”
雨停了。天空泛起了鱼肚白。
超负责任队长从前方发回的报道。
人潮散去。
传说中的四方壮观的池子,或许因为是旱季,只是浅浅的一方水。但也恰如其分地正好将远处的塔影接住。
看破晓的照片时,三座塔和倒影构成的是水墨画,肃穆、沉睡;自己走进观之,那种明明高塔在视觉上很远,倒影却将它们在视觉上拉得很近,远远近近的感觉,又像是一幅速写的素描画,再次在心中感慨万千:大概巧妙地借助自然呈现建筑之美这一点上,吴哥是古今中外建筑师都不可忽视的经典吧。
带着些许的遗憾和疲惫,我们在吴哥荒废的任一不知名“姐妹”建筑里避雨。
越是残败,越能彰显华彩。
废弃的建筑,大红的长裙,优雅地撑着红伞,透过朦胧的雨幕,她远远地从一道门中的台阶上走下来。
那是我在避雨时,在建筑的恢弘颓败中,看到的一幅画卷。
有些体验,只是一瞬间。
那么遥远,宏大荒废中的一抹生命的亮色。
来不及捕捉。来不及告诉对方,你在看风景,你却成了我眼里震撼的一道风景。
开始迷恋在这雨天里游客们用雨伞给暗黑的废弃抹上的色彩。
古老。神秘。生命。跃动。
在画廊看过的类似的组画,闪回;空气中没有什么,但心内却悦动过一些音符,古典音乐的悠扬;回神到异国他乡的陌生,空气清新,雨后没有熟悉的泥土味道,只有静,一种旷古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