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往日喧闹的小区顿时安静下来,小孩童、大孩童都进入了“时刻准备着”的状态,时不时能看到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大喊大叫的“活宝们”背着小书包,俨然一副“知识分子”的乖巧模样。
朋友圈成了一个“大晒场”。同事晒出他家宝贝刚上幼儿园的入园照,感叹孩子不哭不闹,适应能力强;同学晒出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的照片,也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家的宝贝再过一年,也要踏上漫漫求学路,想到这,内心五味杂陈,万般不舍。
可是,孩子终究要脱离父母的保护,飞向自己的蓝天。所以,和“幼儿园里欢乐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朋友圈里的另一番景象。
朋友给孩子报了机器人培训班,第一节课就受到老师表扬,朋友高兴地晒出孩子的笑脸;另一个同学的孩子,开始学习在线英语,线上打卡,日日跟进,很骄傲。妈妈圈里也开始流行各种培训班、辅导班的广告,全脑记忆、小升初衔接班、画画乐器、跆拳道武术,只要认为对孩子有益处的,家长都会花时间、花金钱带孩子去体验、学习。
在成长的起点上,很多家长的初衷都是美好的,就是希望孩子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可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英语说得贼溜、乐器考了十级,自己内心也开始暗流涌动,坐立不安。在教育这件事上,现实永远是毫无防备的一掌,打醒还在美梦中沉睡的家长:要想孩子前途光明,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对于我这样的五线小城市来说,孩子之间的竞争都如此激烈,更别提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了孩子倾尽所有、买个二手破旧的学区房,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孩子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为家长之间的攀比。家长打着“我为你好”的大旗,给孩子各种施压。
我的一位好友是一个九岁女孩的妈妈,每次问她,不是在给孩子辅导功课,就是在送孩子上培训班的路上。除了正常上班,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扑在女儿身上。孩子呢,从幼儿园开始,舞蹈、画画、小提琴、钢琴,每个周六都安排得很紧凑。提及此,这位好友说,她已经尽量安排在周六一天,周天还能出去玩。有的孩子从来没有休息日。
想一想,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事事都想做好,可能最后得不偿失。我觉得,大多数孩子的天性爱玩,还没有自律到“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高度,所以他们的选择大都是被迫的、不情愿的,也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孩子上了那么多课外班也没什么卵用。就比如我同学的孩子,画画只会照着画,小提琴半途而废。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却从未问过。
也许,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最终找到成长的起点!